首页>傅山诗文>报纸>  山右文化研究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右文化研究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期:2014.12.02 点击数:78

【类型】报纸

【副篇名】《山右丛书·初编》出版发行受专家学者高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西学人唐宋以来的学术成果

【关键词】山右 文化 研究 浓墨重彩 一笔 山右 丛书 出版发行 专家学者 高度评价 一定 度上 反映 山西 学人 唐宋 以来 学术 成果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09版文娱

【中图分类】Z1,G3,S7,G2,H1,P4,I2,B0

【全文】

本报记者邢晓梅

12月1日,由山右历史文化研究院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山右丛书·初编》发行暨捐赠仪式在并举行。省级老领导李立功、纪馨芳、李玉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原副主任谢彬,山西华宇集团总裁赵华山,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读书报》等有关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发行仪式。期间,山右历史文化研究院向山西省社科院、山西省图书馆、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大学图书馆、山西大学国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省内机构捐赠了新出版的《山右丛书·初编》。当天,还举行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山右丛书》的编纂、山右历史文化研究、文献古籍的整理研究和保存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山西地处太行山之右,故名“山右”。山右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家云集,各种著述丰厚。《山右丛书·初编》是一部汇集晋人学术著作的大型古籍丛书,着重编入“不见经传”的学者、作家及其作品。全书收入了28位晋籍学者、作家的重要著作38种和附录5种,涵盖面广,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既有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名著,又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著作,同时还有考据训诂、图书目录等论著。全书内容丰富,学术价值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西学人唐宋以来的学术成果。

《山右丛书·初编》是山右历史文化研究院编纂山右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其原本是民国年间由以阎锡山、赵戴文、郭象升为代表的一批山西政学人士所编纂的《山右丛书初编》,在此基础上,做了多版本校勘、标点,并在原书355卷的基础上增补17卷,共372卷,加标点及校勘记500余万字,以繁体、横排本问世,全书精装12册。

与会专家、学者对《山右丛书·初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著的出版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说:“这些古籍、文献不仅是山西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此为上海出版界与山西文化界的一项重要合作成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朴民说,文化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山右丛书·初编》的出版,是文化薪火相传的典范。出版缘起晋人学术著作佚散,保存山西历史文化刻不容缓

活动期间,山右历史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长李玉臻,副理事长赵华山,常务理事、太原师范学院教授李蹊对《山右丛书·初编》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山右丛书·初编》最早诞生于民国,后因战乱导致编纂之事未及完成。数十年来,山西文献编纂一事无人问津,使大量具有学术、文化、历史等价值的著作佚散四方。

纪馨芳、李玉臻、赵华山在一次会议期间,出于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浓厚兴趣及对山西历史文化保存、研究现状的认知,一拍即合,提出成立一家文化研究机构,进行山西历史文化研究的设想。在有志于山西历史文化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山右历史文化研究院成立。围绕山西历史文化的发掘与研究,经过各方论证、调查和研究,他们确立了将《山右丛书》的古籍文献整理编纂工作作为首项重点工作、长线工程。

谈到这部巨著的编纂初衷,李玉臻说:“第一,山西历史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以原始状态,如手稿、古籍的形式保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整理、研究。第二,这项工作很有紧迫性,相当一部分文献资料,流传范围不广,随着时间流逝,有彻底消失、湮没的可能。此外,这份工作要求整理者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而具备这种素养的人才又集中在中老年学者当中,这就使得这项工作越早展开越好。第三,这项工作很有必要,我们所接触到的山西历史文献,很多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山西历史文化乃至中华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或者说,这些文献资料本身就是山西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编纂过程集合省内文史专家学者三十余人,历时五年,易稿数十次

围绕点校本《山右丛书·初编》的编纂,山右历史文化研究院成立了文献委员会,组织包括山西大学、山西社科院等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与这项工作,最初他们并没有想到做这件事会有这么大的难度,“刚开始收集文献就遇到了难题,我们花了近三年的时间,足迹遍及国家图书馆、山西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等诸多图书馆,最后从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找到一套100多册的民国版《山右丛书初编》线装本,但其中有很多错讹及不完善之处,必须对其进行点校、纠偏,才有可利用的价值。”李玉臻介绍。很快便进入到辑录和点校环节,但复审后发现,点校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点校者水平参差不齐、体例不统一。经讨论研究,书稿由几位主要点校者分别审看,之后大家再集中起来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如此不断反复,力争做到完美。

文献委员会前后召开多次编纂会议,商讨工作实施细则,从书目选择、搜寻、校勘、点校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自初稿完成到最终出版,每部书稿都经数次严格审核,在质量问题上“锱铢必究”,其间易稿达数十次之多。同时,出版社的选择也着实费了心思,起初他们与中华书局等出版社进行联系,后来经过审慎考虑,最终选择了在国内古籍整理界素著盛名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赵华山回忆:“上海古籍出版社将编审过的稿子返回到我们这里时,一摞摞的样稿上,密密麻麻全都是批注。我们根据上面的修改意见,与点校老师进行了无数次的商定、磨合,历经五年寒暑,终于得以完成。”价值呈现

兼具史学及文学价值,号准了山西历史文化的脉搏

李蹊对《山右丛书·初编》的学术价值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该丛书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排除了山西籍历代名家广传于世的集子和一再出版的专门著作,人们耳熟能详的山西历史文化名人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司马光、傅山等的作品都没有收入,所收多是“不见经传”者之作,然而其文化价值却“堪与大家同辉”。

《山右丛书·初编》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历代官修史籍,由于受编史指导思想、前代档案和篇幅等限制,不可能完全准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描写到一些细节。于是,后世各种史类的“札记”“纠谬”“商榷”等著作层出不穷。而历代笔记、诗文中所记作者亲历、亲闻的事实,便成为这类“札记”“纠谬”之作的根据。正是那些“具象式”的记述,才具有更多的历史真实性。如收入书中金末元初文学家李俊民所撰的《庄靖集》,以时代的视角和事件亲历者的感受,形象地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生活,内里作者关心天下、家国的胸怀,比一些大作家空泛的咏叹显得更为强烈。又如明末张慎言的《点灯行》中,细致地描写了一场战乱对城乡生产、生活的破坏,对贫苦百姓的蹂躏乃至杀戮,在以往的明代诗人作品中,从未见过如此细致描述。这种情景再现式的文字,为现今人们研究历史,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提供了更直观、更精确、更丰富的素材。再如占到该著四分之一篇幅的清代著名藏书家耿文光以己之财力、物力、学识编撰的《万卷精华楼群藏书记》,以独特眼光对于多种学科专著作出明晰评骘,所列举藏书皆为当今海内外研究者必备资料,其价值被学界认为并不逊于流传甚久的《四库全书总目》。

同时,《山右丛书·初编》还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书中所收个人诗文集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一,但许多作品的质量却完全可以和一流的作家相媲美。比如《四库全书总目》中将李俊民与元好问相提并论,其词作兼具婉约与豪放之特点,尤为我国“五四”以来蜚声中外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和编辑家施蛰存先生所赞美,然而几部最通行的《中国文学史》对他却只字未提,大学本科生也没有几人知道金代还有一个李俊民。其余所选,如文彦博、毕仲游、常伦、张慎言、张晋等,都属于山右一流人物,虽不能与全国第一流的大家比肩,但是作为丰富的文史资源,有如群星之于月亮,群芳之于大树,共同造就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学夜空和五色纷呈的文学之大地山川。

编纂山右系列丛书,可谓号准了山西历史文化的特点和脉搏。远景展望仅是开端,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大型图书的编纂,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业,既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更需要筚路蓝缕、孜孜求索的毅力和精神。山右历史文化研究院却举民间之力,不因难而畏,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发起并承担了《山右丛书》的编纂工作,对此,赵华山先生却不愿多言:“我认为‘中国梦’也是‘文化梦’,民间力量应该在文化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只是尽己所能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

该著在序言中说:“《山右丛书·初编》的出版,对于整理编纂山西历史文献的总体设想而言,仅仅是一个开端,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因为《山右丛书·初编》的编纂工作,毕竟是在民国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现成的书稿作为基础。而接下来的工作,则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编纂的规则制定,书目的选择和搜集,各类版本的确定和搜集,整理、点校工作的展开,都需要从头开始。我们今后将会聘请更多的专家参与其中。”李玉臻介绍,这套丛书的总体目标,是将山西前贤富有学术价值、但尚未被社会充分重视,濒临遗忘或几不为人知的著作,尽力广搜博采,拾遗补缺,系统编目,慎择精校,编成一部汇萃历代晋人著述精萃的新版古籍,使之成为一部经典性大型丛书,留存于后世。如今《山右丛书·二编》的编纂工作已经启动,选目年代自隋唐始,止于明代,目前已经搜集到的书目资料约在50种、500万字上下,包括了孙复、邵思、赵鼎、王翰、寇天叙、孙传庭等人的著作,有的属“名臣”系列,中国古代文人历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