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诗文>报纸>  龙城“文化大三角”环境谈

龙城“文化大三角”环境谈

日期:2009.05.04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关键词】龙城 文化 大三 环境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05版(深读)

【中图分类】S8,DF,O1

【全文】

座落在太原市王家峰村东王墓坡的北齐(壁画)墓葬,村西北加十梁坡的双塔寺,村西南红土沟的白云寺,人称“龙城三大历史文化精品”。三者各相距约两公里,共同形成一个三角形文化品牌地带,即为本文所称的“文化大三角”。它作为我市重要历史文化的所在地之一,在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中占有一定地位。

然而,这里十分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如瓶颈,直接制约其发展,因而对“文化大三角”的环境进行补偿,就成为那些谋求转型发展的人们对绿色的呼唤。

重要的地位

作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并有“敦煌第二”之称的北齐(壁画)墓葬,与被人们尊称为太原标志的双塔寺都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堪称国宝。白云寺是我市的优秀古建筑与佛教名寺。在三大历史文化精品形成的三角形文化品牌线路上,并列存在且相映生辉的还有王家峰村的传统历史文化,包括梁家宅院、古窑洞群、千亩梨园牞以米粉肉为主的特色饮食及高跷、锣鼓、剪纸、快板、扭秧歌等。这样,“文化大三角”就集地面文化与地下文化遗产、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精品与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于一体,形成同一地形板块所承载的特色历史文脉,完全可采用多元融合的开发方式建设“文化大三角”旅游区。

除蕴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外,“文化大三角”还具有市民步行可达的地理优势和无高大建筑物障碍可供集团化、网络化整体进行旅游开发的较广阔的土地优势。因此,历代各界人士纷纷到此登塔、拜佛、住宿土窑洞、品尝名吃牞接受源远流长的方言、民俗及农耕文化的陶冶等,名人傅山先生就常走行于双塔寺、白云寺和王家峰村。如今的文化大三角又成为人们春游踏青、观梨花和秋季采摘梨果之处,加之王家峰村民的热情好客,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在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中“文化大三角”理所当然应成为一大亮点。但由于多年来的大规模无序建设和千万吨城市垃圾的无节制倾倒,“文化大三角”却成了太原城出名的脏乱差地区,几乎失去了昔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脆弱的环境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文化大三角”开始了大规模的无序建设。在沙河南侧属王家峰村耕地部分逐渐形成了双塔南巷、北巷。几十年来,这两巷建筑零乱、危旧房无数,道路弯多狭窄,且公路、铁路几次平面交叉,火车通过道时的每次交通管制几乎都要造成来往车辆与行人的拥堵,路人苦不堪言。从双塔南巷向王家峰村走的道路更是坡陡弯急、崎岖泥泞。这里,除了随处搭建的各种房屋与横流的污水、乱倒的垃圾,很少见到绿树,也难得一见草坪……

与双塔南、北巷相比,三大历史文化精品所处的环境也并不乐观。昔日的双塔寺一公里半径内几乎无其他建筑,举目望去都是农田、树木、花草,塔身显得整洁、壮观。如今,民房、商店、作坊、工厂、停车场等都挤在离双塔几十米处,滚滚烟尘环抱双塔,乌黑发臭的南沙河水也不断侵蚀。堪称古代优秀建筑的白云寺几乎淹没在近在咫尺的公路噪音、粉尘中,汽车上下陡坡与急转弯时的喇叭声不时打破寺庙的清静,当初古木参天的生态环境不见了。相比之下,位居千亩梨园的北齐(壁画)墓葬的环境还算说的过去。而其历经1500余年的辛酸与创伤,实为世人难以想象。价值连城的古墓经受无数次盗窃后,直接影响对珍贵历史遗存不少疑点的破解,恢复其原貌更是难上加难。

建国以来,曾被多次授予太原市卫生模范村的王家峰,已被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所倾倒的千万吨城市垃圾分割包围。其中,四条深沟基本被垃圾填没,300余亩耕地也被厚厚的垃圾挤占,原先遍布全村的十几丈深的清洌甘甜的井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被污染的达1500米深的机井水。王家峰村的特色土质所承载的双塔之一的西塔经受炮火的打击而巍然屹立,北齐(壁画)直接绘在土壁历经1500余年沧桑保存完整,但也难以摆脱城市各种垃圾的严重污染。

“文化大三角”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无声地吞噬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含量。人们明白,“文化大三角”缺的不是文化,而是文化环境氛围。

环境的补偿

“文化大三角”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完全具备开发特大型旅游区的条件,但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对“文化大三角”的转型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进行环境补偿就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对“文化大三角”而言,日益凸现的环境问题已经或正在演变成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隐患,理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很多对环境问题有责任感的人士认为,“文化大三角”脏乱差环境与太原城市的改革发展很不适应,甚至是对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玷污。因此,确立对“文化大三角”环境补偿的理念,符合实际,顺乎民意,也符合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要求。

“文化大三角”历史文脉的完整性,要求生态恢复和发展的整体性。具体讲就是用绿色文化走廊把三大历史文化精品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文化集团。设想在北齐(壁画)墓葬与双塔寺之间进行以反映农耕文化为主的生态建设,包括扩大千亩梨园,建成四季都具有观赏性的花果园;为保护用以展示农耕文化历史的大片农田可栽植耐干旱、耐贫瘠的红枣、核桃、杏、沙棘、花椒等。在北齐(壁画)墓葬与白云寺之间的绿色文化走廊种植能有效改善“文化大三角”气候的松柏林带。在双塔寺与白云寺之间大规模培育牡丹等名贵花卉和灌木、草坪等,以突出双塔的宏伟壮观,且不影响游人站在“文化大三角”观我锦绣太原城的视线。

“文化大三角”现有的大量建筑,如仓库、市场、商店、工厂、宿舍、医院、陵园等均属非文化、非生态设施,不少已无经济效益,但仍圈占着数千亩土地。对此进行分类拆迁,才能排除“文化大三角”环境改善的障碍,进行生态建设才成为可能。同时,对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城市垃圾做覆盖处理,既能增加耕地面积,为太原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90万亩做出一定的贡献,又能大大改善王家峰村民的生活环境。

“文化大三角”十分完整的历史文脉是太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传承就取决于其整体性,而从地面通过的大型公路很容易直接对历史文脉进行割裂,并破坏地貌,三角形的绿色文化走廊不能形成,集团化网络化的旅游区也不可能建成,加之“文化大三角”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经不起大规模地面公路建设与运行的污染破坏。因此,新建公路应从该地带地下通过。这样做也可将地下挖出的黄土用于复垦被垃圾侵占的耕地和覆盖存放垃圾的沟面。

人们相信,绿色的呼唤能给“文化大三角”带来绿色生机,而“文化大三角”生态环境改善之日,也就是“王家峰文化生态旅游区”建成之时。 新 民 梁 越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