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武学>报纸>  雄奇山水宁武关

雄奇山水宁武关

日期:2008.06.18 点击数:15

【类型】报纸

【关键词】雄奇 山水 武关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14(副刊·城市坐标)

【全文】

尘埃落定话宁武

那一次去宁武,吃了一惊。是因为听到一首民歌。 唱的是: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一马平川瞭不见个人;你在你家里得病我在我家里闷,称上那个面呀见不上个人;想亲亲想得我直愣神,你身上得病我心上疼…… 这首民歌,在如海洋般浩瀚的山西民歌中间怎么说都应该是一个特例,较之其他地方的民歌,这首歌不激烈,不大胆,甚至带着一点点羞涩的,更像是内心独白,就是明明白白的心理白描,人得了心病是怎样的?一目了然。民歌的魅力自不必说,但它产生在宁武关下,却多少有些不相称的。 宁武的关是一座怎样的关?是一座浴血沐火多灾多难的关城啊!它几乎就是晋西北长城的一个起点,晋西北千里绵长的长城城垣从此出发,穿过金黄色的田野,一直伸延到滔滔黄河岸边。晋西北的烽火台数以千计,每一座烽燧的每一点风吹草动,最后都要汇集到宁武关城下面。宁武县,明代设关,为三关总兵府所在,称山西镇,清代置府,仍是一个有着相当级别的军事重镇。 想当年,李自成农民军五十万众由陕西过河杀入河东,所向披靡,却在宁武关下遇到殊死抵抗。守将周遇吉在代州城鏖战数十日,兵败失利,退守宁武关。宁武关下,又是一场恶战,拉锯十数日,最终寡不敌众,宁武城破,周遇吉被抓后为乱箭所杀。代州、宁武一战,农民义军损兵折将过半,虽然出大同过居庸关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抵抗,但攻下北京之后,所领军队实际已经不足以长期控制局面,山海关兵败也在必然之中。之后,李自成仓皇称帝,第二天就铩羽卷旗出京而去。 想当年,日本侵略军朔州屠城之后,紧接着就上演了惨绝人寰的宁武惨案。1937年10月2日,日军丧心病狂在宁武城里开始大肆屠杀关城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连庙里的和尚都不放过,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全城共计4800多人遇难。宁武惨案激起抗战复仇的烈焰,英勇的宁武在八年抗战中又有千余名子弟牺牲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 可是,那样一首民歌却伴随着宁武关城下数百年不绝于耳的钟铃声唱了出来,怎能不让人吃惊?其实也不必惊异,在苍凉的古关下听这首歌倒有一种水落石出尘埃落定的感觉。你看,不独如此,历史烟尘消散之后,宁武的山也显得格外葱郁起来,宁武的水也显得清柔起来。 山便是管涔山,主峰状似芦笋初出,叫做芦芽山,山上林莽浩荡,烟岚如霭。水出有自,滋润山西中部和南部沃野千里的那条汾河就发源于此,一条奔腾的河流绘出“左手一指是吕梁,右手一指是太行”的山西风光。当然,还有。还有神奇的天池和天池边据说是隋炀帝建造的宫阙遗迹,还有封存了几万年的万年冰洞,宁武有数不清的文章可做,也确实做出了数不清的文章。不论多少文章,都和那首听来与宁武不相称的民歌一样,都是水落石出尘埃落定之后的事了。

传统而庄重的生活旋律

宁武自古为边关重镇,山高风烈,土瘠民贫,民风醇厚。相反,这个地方却较早得到现代风气的浸润,上世纪之初,北同蒲铁路贯境而过,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成为晋北、晋西北的交通枢纽所在,人烟辐辏,市声如潮,不仅是塞上军事重镇,也是经济重镇。 然而,烈烈的现代化设施对于宁武山民而言,只不过又添了一道风景罢了,就像眼前横亘了几百年的长城,就像眼前生长了上千年的老树,就像山里贮存着万斤不化的老冰,对固有的生活方式少有触动,仿佛有意守护着什么,依然固我地铺排着固有的生活方式。 因为地处高寒,宁武人睡火炕,吃胡油、莜麦窝窝,羊肉素糕,睡姿与食谱至死不变,但你很快就会发现这粗放的生活方式之下那一份从容淡定且严谨有致的生活态度。 首先说建筑,不必说现今宁武旧关里宽阔如长安街的大道,即便是一个山庄窝铺,那些房舍绝不随便的,一律明柱抱厦,松梁青瓦,哪怕是单独一溜正屋,也合规合矩。当地的朋友说,宁武人盖房,几乎要用一生的精力为之奋斗,不盖下一座像样的起脊瓦房,那是一个男人最丢人的事情。恐怕,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财富观,更是一种有着人生哲学意味的象征,设关为的是御敌,“宁”和“武”之间,因果相联,关城之下沿长城铺开的精致村舍,又如此简单地诠释着一个朴素的道理,道理是什么?说是说不清的,只是,一目了然。 再说宁武人生活旋律中间的规规矩矩,生老病死、迎娶出嫁、待客交友,无不体现着严谨的程式,哪怕是一个陌生人的贸然造访,主人家问讯答辞,奉茶送食,仿佛都在一定的仪规内展开。你会一下子明白,这种方式在草原的毡房里见过,在内地的豪宅也见过,千百年来,宁武关下的人,以宁治武,用和平处理敌对,凭常情消解仇恨,与关外的林胡、瓦剌、匈奴、蒙古人融会贯通,竟或开关延客,往来贸易,互通姻亲,于是就有了这样丰富博大的仪式规程了。查阅古书,这一座重要的关城其实就是一座安宁的城池,对外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惨烈的战事,也许,只有大山大川才能陶冶出这样的智慧与气度。 也是,宁武关下的山民什么没有见过啊!古娄烦战马嘶鸣,隋唐楼船华丽,汾源天池还有傅山先生的墨迹。每天,火车过来了,汽车过去了,一阵轰鸣过后又是轰鸣一阵,反倒衬托出宁武关下一份宁静。高山之下已经是暑热不堪,高山之上仍有不化的积雪,宁武的山民悠然赶着牲口到山里放青去了。

闲不住的男人

见过很多宁武男人。朋友已经是城市里的名流,有一次接父亲来城里看病,老父亲七老八十了,病倒不是大病,是老年人的虚弱罢了,输两天液体就好。小车把老汉从山里接过来,临回的时候,半天找不见老汉,老汉一个人自由市场转悠去了,从那里买回一大包蔬菜,老汉乐坏了,说,这里的葱比宁武城里便宜多少钱,蒜比宁武城里低几分,其他就更不用说,城里半个月都见不到一面,都是新鲜时蔬。 朋友知道后哭笑不得,这老汉是要回去变卖挣钱的,说你知道你这一来一回的汽油钱是多少,不在乎你挣那两个钱?老汉自有老汉的道理:你算你的账,我算我的账,我这一来一回不白跑了? 劝说不动,只能由他。老汉一生不容易,十几岁顶家过日子,拉扯大四五个孩子不说,还给两个弟弟娶过媳妇。冬天农闲时候,穿过雪原,踏着冰冷的恢河水进崞县,下忻州,一条扁担担出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一辈子容不得作践一点点东西。老人说,腿动就要生钱,不生钱那还不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吗?吃饭靠一双手,挣钱靠一双腿。从宁武下省城,百十公里走下来,老人怕的是亏了自己的一双老腿啊! 就是在家里,老人也闲不住,天天往外跑,东贩西卖,邻居说,你在家里坐着就难受吗?不出来跑动谁会怪你不成? 不明白的倒是老人,老人半晌才说,男人嘛!

好山好水间回荡英雄气

宁武有山有水有森林,沿管涔山主峰一线绵延过去,还有一片数千亩大的高山草甸,这在干旱缺水的山西显得特立独行,因此有人说,宁武是大自然留在山西最温情的一瞥。山水有情便地灵人杰起来,且不必说已然远逝的班婕妤如何巾帼不让须眉,还回到周遇吉。在宁武关阳方口,也就是今天同蒲铁路沿线,这里居然有三处周遇吉的坟葬,这三座坟葬显然是明亡之后老百姓自发修建的,疑冢纷设,挺立在三百多年朝代更迭和风霜雨雪之中岿然不动,甚至置“镇压农民起义”的罪名于不顾,这宁武关和宁武关下的人确实就有些说道了。 也是时势造英雄。清末民初,宁武关下有一位叫做南桂馨的落魄书生,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范,他结交天下豪俊,在风生水起的民国初年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是山西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也是晋西北最早的中学——宁武中学的创始人之一;山西打出推翻清廷大旗,举义成功,南桂馨力挺阎锡山,与张树帜带枪大闹咨议局,将阎锡山推上山西军政府都督的宝座;清军破娘子关,阎锡山败走绥远,南桂馨只身南下求援,当时南北议和,袁世凯不同意山西首义地位,南桂馨谒孙中山据理力争,最终和谈成功,山西首义地位得以保全;李凤鸣、张士秀把持晋南财政,分文不予省府,南桂馨不畏凶险,只身赴任晋南抽饷局局长,断然将李、张逮捕,解赴南京审判,山西南北最终统一;之后,南出任天津市市长,抗战爆发,日本人多方拉拢南桂馨出任伪职,南托病辞避,一直隐居到1949年全国解放。南桂馨在风云际会波诡云黠历史风涛中,成功且奇异地完成了一介书生“一言兴邦”的春秋大梦,历史的叙述也因他而显得格外别致。 抗战时期,宁武关下共有一千多民兵和自卫队为国捐躯,他们的名字和管涔山上的遍地野花一样沉默、一样奇异,然而,一个地地道道的宁武农民,在抗日根据地却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的名字叫做张初元。这位居住在宁武县一个小山村的民兵小队长,一手拿锄头,一手握枪杆,创造了“劳武结合”的抗敌自卫模式,数度被评为晋绥边区劳动英雄。与其说,张初元是边区农民“劳武结合”的模范,不如说这个朴实的农民正在形象地诠释着战争的原因和目的,诠释着土地与主人之间令人动容的感情。于是,宁武关下的山川土地,英雄遍地。

特约撰稿人 鲁顺民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