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书画>报纸>  与书法相关的日子都是修行——访书法家刘新恩

与书法相关的日子都是修行——访书法家刘新恩

日期:2014.12.15 点击数:759

【类型】报纸

【关键词】书法 相关 日子 都是 修行 书法家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8版书画·收藏

【中图分类】J29,O1

【全文】

刘新恩个人艺术简介

【刘新恩,笔名刘新,1966年5月出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丹枫书社副社长,太原市杏花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艺术展、全国书法艺术大展“冼夫人”奖、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艺术展。先后获得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四届国际书画艺术节书法百家奖、全国首届蔡邕奖书法大展“中国之根”全球华人书法展三等奖、山西省第六届书法展创作奖、太原市第六七届文艺创作优秀奖。近年来作品被收入多种国家级书法作品集,发表于各种专业报刊,并被国际友人和多家博物馆收藏。此外,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作品多次无偿捐赠全国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为贫困家庭送温暖活动。 】

走进刘新恩的书法教室,那台专业的教学投影设备着实让人感到不小的震撼。刘新恩乐意把传统文化和新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起来,投影设备的使用便是他在太原书法教育圈的一大特色。

“我来演示一下。字投在上边的效果特别好,放大能让学生看清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刘新恩一边摆弄着电脑上的字帖,一边颇为自豪地介绍。利用新方法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和生动,刘新恩一直乐此不疲。采访接近尾声时,他的圈中好友、同样从事书法教育工作的史彦鹏造访,二人聊起书法教育,许多教学理念大相径庭却又相互支持。“艺术就要与众不同,没什么是绝对的,就像一种修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明确的方向,但只有经过时间沉淀过后才知道什么更有优势。”

艺术是一种修行,书法教育同样也是。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十几年,刘新恩一直默默耕耘在他开辟的那片沃土上,看春华秋实,为学生的进步欢欣鼓舞。

书法教育重在气质品质的培养

“书法教育并非纯粹的、仅限于书写技巧的教育,更重要的还是它对人的气质、品质、气节的培养和塑造。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这其中有历史沿革的影响,有审美标准的变化,还有书家自身的情感性格和人格魅力在里面。这些年教书法,我一直在思考书法技法和传统文化教育孰轻孰重,但其实这只是形式与本质的关系。技法不能缺,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气质、品质和气节。”刘新恩说。

自1988年开始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刘新恩一直在摸索书法教育的新路子。教育是要使人受益,而“受益”并非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尤其是对处在人格形成期的孩子们,教育更重要的责任是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气质品质。刘新恩相信,结合传统文化讲书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书法,也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成长。

“教与学始终是相互推进的关系,教学相长,我这些年在书法上的进步也是授课推动的。”很多时候,刘新恩的备课也是学习的过程。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透彻,刘新恩抛开简单的“临帖教学”,每上一堂课,他总先找来许多名帖,根据教学计划对比各个帖子中哪个字的笔法、结构表现的更精彩,分析其中原因教授给学生。长期的备课过程促使他的书法技艺日益精进。点划、结构、章法,被刘新恩抽丝剥茧地分析过,便不再是冷冰冰的点线结构组成的字那么简单,对学生而言,明白了“所以然”,每一笔里就都有了故事和更加神秘且值得探讨的东西。

在教学方法的开发上,刘新恩也是下足了功夫。除了研究对比笔划结构,用投影处理字帖细节,刘新恩的“招儿”堪比教育行家。“我自己就喜欢传统文化和历史,有时候讲作品的时候就讲到了诗词、作者和历史背景,后来发现讲了这些学生们更爱听讲了,对书法的基本技艺也理解的更深了。像李白、李清照、苏轼等这些大文豪的精神也影响着孩子们,孩子们喜欢,至少增加了知识储备量。”每年,最让他的学生期待的就是刘新恩与好友史彦鹏联手举办的书法展览和比赛。他的学生与史彦鹏的学生“对抗”,就是这对“冤家”好友的对决。

“我的孩子跟着刘老师学了五年多了,从一年级开始学到现在,刘老师的功劳可不小。”采访期间,恰巧有学生家长来工作室给刘新恩“报喜”,“我家孩子前些日子刚在太原市教育局主办的书法比赛中拿了一等奖,要好好谢谢刘老师。”

刘新恩说,他带的学生里总有些让他深感自豪又压力巨大。每次看到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在书法造诣上可圈可点,还在书法比赛中屡屡获奖,高兴之余他总得给自己制造些“危机感”来促使自己继续精进技艺。最让刘新恩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初二就破例入选山西省临摹展的学生,“今年突然有两个月那个孩子就没来上课,我以为他是迫于升学压力暂时放下书法了,后来他家长告诉我孩子被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录取了,现在已经在北京读书了。”提起学生,刘新恩的语调轻快,满是自豪和欣慰。

艺术需要付出和回馈

“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要去扶贫。艺术源于生活,也要回报生活,回报人民。”刘新恩热衷公益事业,其作品曾多次无偿捐赠全国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为贫困家庭送温暖活动。

“刘老师是把书法教育当成事业来做的,不仅下功夫教,还为爱好书法的孩子们提供各种便利。这儿有十几个学生是免学费的,那些孩子们都是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家长赵先生介绍说,“来跟刘老师学书法的都是慕名而来的,没广告也不宣传,都靠学生家长们口口相传,这才是真正的实力。”提及刘新恩,赵先生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刘新恩说,艺术需要付出和回馈,这些年来从点滴做起的公益事业可以说是他对艺术的回馈,而为艺术所付出的,要从儿时初次接触书法开始。

“那时候我在太原铁路局第四小学上学,有个姓王的老师特别喜欢书法,抽空就练字。一有时间我就去看,从那时候就迷上了书法。”1975年当刘新恩第一眼看见毛笔在纸上走出线条优美、结构典雅的行书,墨色便随着他的好奇心一起浸入他年幼的审美意识中,经过一层层渲染,直至后来在他的生命中开出花来。

1986年,不到20岁的刘新恩被吸收进入太原市书法家协会;1991年,进入山西省书法家协会。那时,刘新恩的艺术之花绽放的绚烂而朝气蓬勃。

“1995年,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建了丹凤书社。那段日子是我艺术人生中最自由和开放的时光。”每周三,丹凤书社的成员都要组织内部聚会,所谓聚会,其实就是近期作品的“批斗会”。社员们把自己近期的作品都排列展示出来,一幅幅逐个点评。说优势,讲不足,完全不看情面,直指弱点。对刘新恩而言,那段“求批评”的日子里自己的收获最大,友人们聚在一起,没有丝毫讳言和保留,句句犀利却句句切中要害。一次聚会胜过几个星期的自我摸索,那种自由、真诚的艺术氛围至今仍令刘新恩念念不忘。

1999年,刘新恩的作品入选全国书法作品展。“我所取得的成就多数是那个时期积累下的,脱离那种氛围,身边多了恭维的声音,少了忠言逆耳,进步也就没那么快了。”如今,刘新恩仍在纠结书法中“拙和美”的辩证关系,试图创造一种自己的风格能够达到“拙和美”的完美统一。

通则求变才是创作之道

“我在创作中一向主张先写通再求变,要在通理合法的前提下先满足书法遒劲有力、造型优美、气韵生动的基本审美标准再力求创新。传统的东西每个人都要学,但最终还是要解决个性的问题。要有怎样的个性,怎样展示这都是需要思考的。我现在就在从头开始学习各家书体,融合的多了才能找到自己的风格。”

刘新恩认为,书法创作首先要符合书法的基本规律。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无论是运笔、结字、布局,还是用墨都有一定的要求,“外壮其形,而内迷其理”失去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规范,横涂竖抹、点画狼籍的作品绝不会给人以美感。“中国书法历来讲究‘情理’、‘理趣’,这就要求我们作书的时候能够做到‘规矩尽而变化生,超脱理法,出神入化’,这就是书法中的辩证法。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是通理合法的。”

“评论柳公权书法时人们经常说‘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含道劲于婉媚之内’,这就是用笔的法度。”笔力的好坏对于书法作品艺术生命力的表达是否完整至关重要。‘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便是对书法作品力度的形象化写照。“达到有力之美、阳刚之美的艺术效果,并不是求其表面的张扬外露,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情意并藏于笔墨之中,这取决于作者驾驭笔的功夫和技巧。”

在刘新恩的艺术观念中,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写出仪态活泼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不以点画的平庸搭配为满足,还要富有精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