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碑刻>报纸>  历史碑刻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历史碑刻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日期:2007.11.20 点击数:75

【类型】报纸

【关键词】历史 碑刻 保护 现状 不容乐观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33(太原新闻)

【中图分类】K85,S8,O6,G8

【全文】

提案人:张庆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书记 提案摘要:太原市的碑碣非常丰富,从春秋到民国都有。但是这些珍贵资料,一直没有专人整理,至今处于自生自灭、迅速衰减的状态,如不及时抢救留存,势必造成太原文化的巨大损失。 太原市仅有一本碑刻目录,所收还不完整,而且没有碑刻内容,难以起到保存资料的作用。近年来,碑刻墓志已成为文物盗窃团伙的作案目标,这些碑刻墓志被盗窃转移离开原初位置,它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必须抢救性地对太原现存碑刻墓志进行收集整理。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一方面编著出版《太原金石志》,使之流传千古,为文化产业开发服务;一方面选择部分有独特价值的碑刻,妥善保存,为博物馆准备展品。

碑林公园少人光顾

11月14日,记者来到劲松路南端的碑林公园,这里陈列着傅山先生和明清时期书法家的418块大型碑刻书法精品。上午公园里只有一个游客,还是一位老人凭老年证免费进来散步健身。“这些石碑上都是好东西,就是没有人懂得欣赏。”老人一边倒着向后走,一边说他家就住在旁边,每天都会来碑林公园里锻炼,但是游客从来就不多,一个游客也没有是经常的事。 往公园深处走,整个公园里静悄悄的,回廊弯曲,巨大的碑刻整齐地排列在两旁,这些都是山西傅山书法研究会收集整理的傅山书法中的巨帧墨迹。在公园中轴位置,有根据李宗仁先生带回的傅山12张条幅制成的碑刻雕屏,浑厚苍古,若出天成。 碑林公园工作人员说,公园的专业性和文化性太强,普及面不宽,就连很多“老太原”对其都不甚了解。 碑林公园工会主席曹晓玲说,碑林公园作为保护碑刻比较专业的园林部门,近年来一直四处抢救和保护太原市及周边地区的碑刻。窦大夫祠等地的砂石碑刻风化剥落得非常严重,如果不赶紧加以保护,很可能几十年内就损毁殆尽,而且在荒野中经常能发现有价值的石碑,但是由于经费和人手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点点损坏。“保护太原碑碣,仅靠碑林公园是不够的。”曹晓玲说。

碑刻保护不容乐观

5年前在晋祠宾馆西南方向1.5公里处发现的反映晋祠来历的古碑,至今仍沉睡在文物部门的库房内; 今年在“天下第一佛——蒙山大佛”景区内发现的一块石碑,经初步考证是讲述山西佛教起源的重要史料,但是到目前仍在野外,极易受到风雨侵蚀和人为损毁; 晋源区赤桥村的农民在挖土方的时候,经常能挖出古碑,但是没有人注意保护,弃置一旁任凭风化。 即便是收藏起来的,收藏单位限于条件,难以做到将碑刻封闭保管,有的放置于室外,有的叠垒于墙根。由于经费、人力不足以及观念滞后,碑刻入藏难继成为太原市碑刻收藏和研究的一大障碍。 碑刻由于石质厚重,不易移动,所以大多存放当地,分散管理。目前分布于太原市的碑刻,少部分保存于各种博物馆、各级文物管理部门、考古部门和各类寺庙道观祠堂内;大部分则散落于民间野外,或裸立于风雨中,或被用作铺路石,或被砌于房屋墙壁,或被当作支板桌面,流失情况和破损程度相当严重。 太原市文物局保护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太原市现存的碑刻,数量巨大。太原市已经启动了文物资源普查工作,预计需要3—4年的工作,就能够掌握太原碑刻的具体数量和现状等情况。 太原市政协委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书记张庆捷在谈到自己提出这份提案的初衷时说,“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文物被破坏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碑刻遗存,尽管数量庞大,但是如不加以有效保护,不用很多年就会逐渐消亡,抢救和保护这些石碑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内容。太原市至今还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2500年建城史极不相称,要实现文化大市和强市的目标,碑刻这样的文物保护得越多越好,最好能把所有的古碑全部保护起来,即使现在看似没有研究价值,将来或许也是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砝码。”

碑刻遗存都是宝贝

碑刻是中国传统文化承续的重要载体,太原市现有的碑刻中,不乏精品与佳作。 发迹太原的李世民称帝后,于贞观二十年重游晋祠,入唐叔虞祠,想到天下已得,四海升平,不禁豪情大发,即挥笔书写了《晋祠之铭并序》一文。全文1203字,字字刚劲有力,飞逸洒脱。全文刻在一块高1.95米的石碑上,从内容到字体,表现了李世民不仅是中国历史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贞观碑,这篇晋祠铭被认为是仅次于《兰亭集序》的行书杰作,这块碑则是我国最早的行书大碑。其中38个“之”字各有千秋,绝无雷同,可谓国宝珍品。 宋代赵光义把晋阳古城夷为废墟后,仿照李世民御笔亲书的《晋祠铭并序》,书写了《太平兴国碑》,吹嘘自己灭北汉刘继元、火烧晋阳、重建太原的“功绩”。但是当时的百姓不认可,见到《太平兴国碑》就用石头、瓦片、砖块砸,用刀刮磨,碑上布满痰迹、刀痕,久而久之,碑文被刮剥殆尽,一个字迹都未留下。现在,在栖云楼旁的台基上,仍然立着这块字迹全无的石碑,这就是和贞观碑形成鲜明对比的赵光义的“无字碑”。 立于儿童公园内的《崇德庐帖》石刻,是清代阳曲县回民鉴藏家李希搜集钟繇、褚遂良、苏东坡、黄庭坚、傅山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真迹,于清咸丰二年(1852)刻之于石的。抗日战争时期遗失了一部分。新中国建立后,李希的玄孙李玉成先生于1958年将家藏《崇德庐帖》石刻30方捐赠给国家。同年,省文管会将其镶嵌入儿童公园长廊内,供书法爱好者鉴赏。 位于解放路的清真古寺大殿内,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经文数段,雕刻精细工整,院子里左右碑亭对峙,亭内碑刻为北宋黄庭坚草书,元赵孟頫和清傅山观后题铭,还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题和清刘石庵书“心修忠孝、志义齐仁”八个大字。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保存于阳曲县大罕村的千佛碑、晋源区的《华严经》石刻、永祚寺内的宝贤堂法帖石刻和小店区的汉墓碑等。 张庆捷说:“这些金石文字既是我市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原市两千五百多年发展的缩影,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碑刻价值

碑刻,即含有文字内容的石刻,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具有重要价值。 太原市的碑刻,根据形制可分为碑碣、墓志、塔铭、造像、摩崖五大类;而根据内容又可分为纂言、纪事、述德、文学艺术四大类。纂言类有官方文书、私家文书、乡规民约、告示、诉讼、制诰、禁碑、劝诫碑等,纪事类有各种建筑及道路桥梁的创建、重修碑、兴修水利碑、族谱等,述德类包括墓志铭、传记碑、德政碑、墓碑等;文学艺术类则如诗词、警句、书法等。这些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内容涵盖了太原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学、人物、科技、宗教、民俗、教育、地理等各个方面,同时碑刻文献又由于其制作的特殊性,比之纸质文献而极少出现错误和伪造等现象,其原始性和真实性一向为学术界所看重。 这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碑刻,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高品位的艺术享受,而且对于太原地域社会、经济、军事、文化、人物、家族、名胜、历史事件等的研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都极具现实的和潜在的价值。

本报记者 吴学强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