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书画>报纸>  用心灵书写

用心灵书写

日期:2014.11.10 点击数:48

【类型】报纸

【关键词】心灵 书写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12版憩园

【全文】

钮宇大

书法是一门以毛笔完成的书写艺术。书法的书写对象是汉字,通常是由汉字所构成的诗词、格言或古今楹联等。汉字本身即具有一种结构美,联结为意蕴深广的绮思妙语,再以飞拂灵动的毛笔字呈现在纸上,愈显得雍容富瞻,千姿百态,耐人端详和咀嚼。

书法分为楷、草、隶、篆多种字体。楷书端庄稳健,隶书沉静飘逸,篆书婉娈多姿,草书龙腾虎跃,皆各具姿容,各呈神采。通篇观之,则弥漫着一股优雅清新之气,悦目赏心。也有作硬笔书写者,则显得筋骨嶙峋,韵味不足。书法写到精熟,应字字见功,笔笔见力,顾盼生姿,神采飞动,宛如一幅抽象画,尽现一种高妙之境。潜心赏读,如饮佳酿,销魂而摄魄。

书法用笔多讲究,点划撇捺皆贵自神出,莫不暗合着天然之机趣。章法亦讲究疏密有致,于苍茫中时有飞动,于跳跃间忽求沉雄。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每个字都像在动情地诉说,每一行都如在演绎一段故事,这大约就叫做境界。能如此,书法便超越了文字本身,不再是讲说,而是在传达着一种审美视觉。这样的作品自是臻于上乘。

书法冠以艺术,是一种书写的升华。字的表意辅以书写的美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字写得再好,如果让人不认识,或者出现别字错字,便是“硬伤”,是为大忌。所以凡下笔,必处处小心。

书法是练出来的,叫“功到自然成”。书画大家柯璜老人,曾有诗论书曰:“有法亦无法,无法亦有法,熟中自生巧,此外无他法。”是谓经验之谈,也是许多人的感受。再灵秀的人,压根儿没练过字,也不可能写出入规入矩的书法。三日不写手中生,况乎不知道书法为何物!所以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把字写好,进而入法入道,成为一位书家。古人讲究临池之功,以至成年累月临池洗笔,能把一池清水洗黑,可见其用功之勤之深。

有人误以为当书家很容易,没练上几天就以书家自许,就敢以“墨宝”赐人,就敢于到处参展。勇气虽堪嘉许,但结局却绝不看好。也有人落笔就是大草,说写字凭的是才气和胆量。恕我直言,他写下的若称草书,定是一堆乱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什么?是前人书写实践的总结,是匡正后人的方寸和尺度。傅山先生称:“不从正入,不能变出。”“正入”便是苦练端楷,楷书写不好而写草字,等于舍本逐末。自然书艺也讲究创新,不能抱住老祖宗的成规不放,但创新是对书艺的更高要求,只有能踩在古人的肩头,才有可能高过古人,放着古人的肩膀不踩,空喊超越古人,无异于痴人说梦。书圣王羲之,最初学的是前人的章草,学到了纯熟,才致力于笔意创新,慢慢生发出他自己那一笔清丽俊朗的新书体。颜真卿的名作《祭侄文稿》和《刘中使帖》,怀素的《自叙帖》,都写出各自的面貌,堪称前无古人。但他们无不暗合着古人的书写法度。中国书法如从殷商甲骨文算起,历时近4000年,不知经过多少代人的刻苦实践,才形成为一整套的规矩法度。因此,我们的责任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有可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离开继承而空谈创新,同样等同于梦呓。

但是,书法又非单靠苦练就能成为名家,还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文化艺术是彼此相关联的一个整体,书法只是其中的一翼。细数古今的书法大家,无一人不是文学家、学问家或诗人。王羲之的书法名篇《兰亭序》,冠绝千古。但人们往往只注重了他的书法,忽略了序文本身。其实,正因为王羲之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才能写出铁划银钩的书法。苏东坡也一样,他的书法之所以能居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首先因为他是一位旷世的伟大诗人。迤逦而下,清末的康有为,近代的郭沫若,都首先是文章魁手,才有书法上的造诣。鲁迅先生本不以书法名世,只因为他有了厚重的学问作铺垫,书法也自成一家,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书法和写诗一样,“功夫在诗外”,否则字写得再好,也只能当一个写字匠。何况没有学养的支撑,字也不会好到哪里。

人的悟性也很重要。悟性是天生的。有的人临帖不多天就能写得有模有样,而有的人却怎么练也写不成个样子,差别就在一个“悟”字。说“功夫在诗外”,也有人例外。许多学贯古今的学者、教授,就是写不好毛笔字,作家亦然。差就差在一个“悟”字。悟性与爱好有关。有的人开这方面的窍,有的人开那方面的窍。全才也有,但是不多。外国人如达·芬奇、培根,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中国人如毛泽东、郭沫若等,也都身兼数家,且作为不凡。但这只是凤毛麟角,多数人只是专才。

凡与书法结缘者,多半是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长大后也不离不弃。热爱是第一个老师,由热爱而舞文弄墨,勤写勤练,字便越写越好。而艺与岁增,随着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姊妹艺术的涉猎,平时又注意多观察生活,取法自然,也便小有成就。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就曾“以万岁枯藤比垂笔,以高峰坠石喻点笔”,成为向自然学习的佳话。但就个人而言,天赐的悟性只是从艺的先天条件,成败得失全在后天的努力。古人讲,勤能补拙,静可生慧,只要自己勤奋好学,锲而不舍,又能不断地总结自身的经验教训,向名家学习求教,定会日有所进,不断提高,那么最终练成书法家,也未可知。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