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武学>报纸>  顾炎武与曲沃

顾炎武与曲沃

日期:2008.03.18 点击数:15

【类型】报纸

【关键词】顾炎武 曲沃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C3版(经典山西)

【中图分类】B2

【全文】

顾炎武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1998年10月,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参观位于江苏省昆山市的顾炎武纪念馆,面对馆内悬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颔首道:“顾炎武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他在各方面都很有学问,他还研究农业、水利,也懂音韵学。”并签名留念。如今,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是顾炎武讲的人当不在少数。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竟是顾老先生在山西省的曲沃县发出的惊世浩叹!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原名绛,字忠清,江苏昆山亭林人,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屈指可数的“通儒”之一。他通晓古今,洞明经术,既长于政事论述,又谙熟致富之策。他不仅学问深厚,而且人品高洁,梁启超称其“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后人则称其为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其著颇丰,《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都是广为世人称颂的力作。 顾炎武出身于官宦望族,明代末年家道中落。清军入关后大肆屠戮,他同许多爱国人士一起奋起抗争。清王朝建立统一政权后,他依然坚持反清活动,决心“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他怒斥那些明代达官贵人随波逐流的庸俗之举,响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并断然拒绝了清廷欲令其到明史馆纂修《明史》和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的举荐。看到复明无望,他转为教书,义不仕“贼”。后来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著书立说。顾炎武研究学术注重调查研究,反对空谈,注意广求实证,秉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谨慎务实之求学态度。提出“君子求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他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给后人以许多警示与启迪。 “流落天涯意自如,孤踪终马世情疏”。在顾炎武长达二十多年的游历生活中,曾多次辗转于山西、陕西之间。在山西境内,其足迹遍布五台、大同、祁县、永济等地,所到之处均有诗作纪行。他前后五次经过曲沃,讲学著书,延续达二十年,其中居住时间最长的是1681年 (康熙二十年)8月至1682年1月9日去世,并在这期间完成了其毕生治学的扛鼎之作《日知录》。这部鸿篇巨著中囊括了经济、政治、世界风云、礼制、科举、艺术、文学、名义、史法、杂事、兵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等方方面面,堪称一部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出自先生大著《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之条:“……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到清末,国学大师梁启超在其 《饮冰室文集》中曰:“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从此,这一顾炎武原创、梁启超归结的爱国豪言,即激励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国家强盛,社会进步,人民的民主、自由、幸福,鞠躬尽瘁,前赴后继,甚至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顾炎武何以对曲沃情有独钟?我想首先是因为被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在这里,他与县令熊僎、宜园主人韩宣成为道义之交,并常宿于韩宣宜园中。他身居宜园,胸怀九州,同秦晋学者名人李二曲、傅山、卫蒿吟诗作画,丹青酬答。其次,还与这里怡人的自然环境和纯朴的民风有极大的关系。这里有“峦回谷幽,泉出半山”的绛山冰岩,有“四壁尽为苍藓合,一门常对白云开”的白石楼,每每伏案所累,起身远眺对面冰岩,或登观音峰,鸟瞰“沃国春光”,灵感便如泉涌,思绪更如风云…… 顾炎武晚年定居曲沃,是先生之幸。正是在这“天、地、人”三才齐聚的风水宝地才成就了这部撼世之作《日知录》。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曲沃人民用最诚挚的情谊善待他,照顾他,为他殓柩,并千里迢迢将其灵柩护送回江苏昆山安葬。 顾炎武晚年定居曲沃,更是曲沃之幸。在曲沃,他潜心施教,广树人才;他跋涉千里,寻探晋国源;他反复求证,确定绵山界。顾先生初来曲沃,先栖居绛山书院(现曲沃一中),后因潜心著作,便迁居于曲沃东韩村韩宣之宜园。在绛山书院,他与卫蒿、傅山等人一同讲学,每课听众多达数百人,他所涉讲的科目有政治学、经济学、史地学等,他的讲学风格和渊博的学问使众多的学者远道慕名而来,一批卓有建树的人才得先生之真谛脱颖而出。在他的熏陶之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治学精神至今仍为曲沃中学所传承所践行。先生坚韧不拔的求学毅力、经世致用的为学宗旨、“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理念已成为这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深深融入曲沃这方沃土,并在这里滋生绵延,激励着一代代曲沃人谦逊求学,踏实进取。 为了表达曲沃人对顾老先生的敬仰和感激,在他病逝后,清同治元年曲沃人特在朱子祠(今曲沃一中校园内)挂起了先生的画像,陈列起他的牌位。虽然曲沃东韩村的宜园已不复存在,但为了纪念顾老先生,韩宣的第十四代孙韩春华把其居所题名为“日知轩”。300年后,宜园子孙与先生后裔重拾旧谊,相互往来,表示要珍惜先祖的世交友谊,更好地传承祖辈遗训,让顾老先生之精神在新世纪的民族复兴中发扬光大,再放异彩。 顾炎武有关晋国始封地及都城的考证是他对曲沃的一大贡献。《日知录》卷三十一《晋都》写道:“春秋时晋国,本都翼,在翼城县,及昭侯封文侯之弟桓叔于曲沃,桓叔之孙武公灭翼而代为晋侯,都曲沃,……。”在曲沃期间,顾炎武多次沿浍水东行,不辞路途艰辛,往返考证晋都、绵山。经过深入考察研究,他首次提出古唐国在翼城之境。小绵山是连接曲沃、翼城的桥梁,是曲、翼交界的分水岭。为了搞清介子推隐于绵山的确切地址,他多次亲赴小绵山考究,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经过反复分析,对介子推隐介休“绵山”和万荣“介山”提出质疑,并确认介子推隐于绵山的方位应为今曲沃与翼城交界的小绵山。 逝者如斯。虽然顾老先生已去,但他严谨务实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却永远镌刻在曲沃这方土地,铭记在曲沃人民心中。君不见,今日之曲沃县委、县政府明智地提出“文化立县”之战略,举办隆重的“顾炎武学术思想研讨会”来弘扬传承顾老先生遗风;君不见,这里的众多农民能书会画,纷纷携笔带墨到省城搞画展;君不见,一个个以科普、文化、体育、秧歌、锣鼓、象棋、书画为特色的文化新村如雨后春笋涌现在曲沃新农村建设的康庄沃野之中,顾炎武思想滋养孕育的智慧之花芬芳艳丽。 其实,顾炎武对于曲沃,对于山西的贡献不仅如此。从小生长在江南,受当地商品经济发达之影响,造就了他经商理财的本领。来到山西后,他通过好友傅山代为转递资金来管理其设在各地的农垦庄园,首开诚信理财之先河,并催发了清朝200多年来的金融中心——晋商票号。顾炎武《日知录》称:“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钱之重,乃立此法。唐宪宗之飞钱,即如今之会票也。”顾炎武的经济活动和理念,为后人研究晋商票号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正如顾炎武的学生潘耒在《日知录序》中所言,“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几百年来,顾炎武思想犹如一座灯塔指引了多少代智者奋勇向前。直至今日,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论断依然闪耀着顾炎武思想的光芒;“读书—调查—创新”的为学风格,“严谨、求实、博学、责任”的修身之道为当今广大学者所推崇;“风俗衰乱之源”,“正风气先安民心”,“治国需礼治,更要法治”,依然是我们当前治国之理念…… 愿顾老先生这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深入研究和阐发,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穷精神动力。

刘合心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