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生平>报纸>  《傅山进京》的思想艺术魅力

《傅山进京》的思想艺术魅力

日期:2013.12.23 点击数:63

【类型】报纸

【关键词】进京 思想 艺术 魅力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10评论杂文

【中图分类】I0,B0

【全文】

陈驰

晋剧《傅山进京》(以下简称《傅》剧)截取了傅山生平最为纠结、也最为华彩的一段经历为母本,借助审美的翅羽展开创作,在展现历史恢宏画卷的同时,发力于深度开掘傅山隐秘而又博大丰厚的精神世界,从而提炼出傅山精神的精髓,使人物形象得以进一步升华和丰满。对傅山而言,进京就意味着抉择:应诏还是拒诏?不同的抉择将决定未来不同的命运,而命运的背后则是傅山一生浸淫的传统文化的负重——坚守与退却,信念与真理,忠诚与背叛,君子与小人,甚至高尚与卑鄙……这既是“戏中人”傅山的纠结,也是后世学界与《傅》剧组创人员的纠结。其实,戏外的傅山对此是不纠结的,至少在进京之前,“反清复明”始终是他坚定的政治信念之一。但倘若按此逻辑创作,便不会有今天的《傅山进京》,也不符合傅山人生的真实走向。这是傅山研究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怪圈。就艺术创作而言,选择一个悬置而又不断变化的主体位置,并藉此呈现一幅多重性格、文化、价值观相互交织、绞杀,又相互融合的历史景观,无疑是占据了一个视角的高点,好处是:主体的“不确定”可以引出变化的种种可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创作、想象的艺术空间,容易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彩”的情节构架,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赢得新颖独特、淳厚丰满、有血有肉而又栩栩如生的必要条件。但,变化与丰富性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处理不好往往适得其反。难度在于对创作素材的正确梳理和重新认识,对主体人物全方位的动态把握,即人物的思想高度与延伸性。无疑,《傅》剧的组创人员选择了迎难而上。

《傅》剧从傅山庞大的思想体系中发掘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基石,实现了认识高度上的突破与超越,高屋建瓴,将“关注民生,推进民主,促进民和”的人文之光,熔铸为全剧醒目跃动的魂魄。创作上,回归傅山本体,在学术研究和形象确立方面正本清源,从而将傅山重塑为新旧观念与新旧时代目光的聚焦体,于多重认同、多重解读之间,让历史与现实、民本与官本、传统与进取、狭隘与广阔等诸多矛盾展开碰撞,并重新接轨。从这一高度出发,剧组对史料、人物、剧本、情节、唱词以及音乐、舞美等各个环节,数度斟酌,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可谓殚精竭虑,其中艰辛不言而喻。沧海桑田,方显英雄本色。经过无数崎岖小路的跋涉、悬崖绝壁的攀援,凭借坚持和百折不挠,终于峰回路转,领略到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傅》剧一经推出,便多次蟾宫折桂,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经典作品。其成功的创作经验,不仅对晋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更是对当下文艺界“呼声高而精品少”之窘境喝一猛醒,极具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中国文联举办的“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首映式上,《傅》剧再度夺魁,又一次彰显了傅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印证了该剧的思想艺术魅力,同时也是审美领域的又一次突破与拓展,为广大观众献上又一重惊喜。电影的融入,变舞台为实景,消解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脸谱化,拉近了观众与剧作的距离;镜头语言的运用,在尽可能保留戏曲原有魅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突显了众多演员精湛细腻的艺术表现功底。同舞台剧相比,银幕里的场景与剧情更为水乳交融,视觉冲击更为强烈,傅山——这一“心怀天下,关注民生”的历史文化名人形象,显得更为真实、亲切、生动而感人。那一瞬间,戏里戏外似乎已被搁置,潜移默化之中,观众在领略、感喟傅山博大的人文情怀、丰盈的人格魅力的同时,完成了一次全新的审美体验,对晋剧这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初识晋剧、远未达到票友水准的观众,收获更丰。可以说,数字电影《傅山进京》的推出,对晋剧艺术的进一步传承、推广与普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