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晋祠>报纸>  以晋祠谋篇布局

以晋祠谋篇布局

日期:2015.07.0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谋篇布局 晋祠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A2版(要闻)

【中图分类】K9,G8

【全文】

编者按:

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魅力、在于特色、在于文化。 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万件馆藏文物,2500年建城史,毫无疑问,太原以其优秀传统文化见长。 去年以来,太原确立结合晋祠、晋阳湖、晋阳古城、天龙山、太山、蒙山等自然文化资源,构建晋祠文化旅游核心区域的发展思路,并倾注巨资,实施晋祠综合整治,太原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由此破题。 以晋祠谋篇布局,全力保护晋祠历史文化价值,始终维护城市记忆所必须的精神依托,成为太原“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的首要之举,而晋祠申遗工程也将于年内启动。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堪称三晋文脉的第一象征。 去年4月以来,太原市大规模开展晋祠环境综合整治,提出:用两至三年的时间,投入近10亿元,将晋祠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景区。 依托晋祠、晋阳湖、晋阳古城、天龙山、太山、蒙山等自然文化资源,构筑文化旅游核心区域,太原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华夏历史文化名城”之“形”日渐明朗。 初夏时节,走进晋祠景区,整修过的围墙显露出质朴之美,新建设的公园三层跌水广场跃然眼前,南湖北湖水系建设轮廓初现,“显山露水”的晋祠整体气蕴连贯,令人怦然心动……

关联词组:文化与载体

文化缺少载体将无以表达;太原离开晋祠,任何谋篇布局都将失去意义

——必须找到自身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所在,以实物例证支撑产业发展

晋祠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4A级景区。 太原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五一”期间,在全市十个旅游景区中,晋祠的接待人数和门票收入分别占到30%和54%。何以代表太原城市形象、旅游品位?这组数字证明了晋祠独尊不二的地位。 “晋之源、唐之根”从一个层面概括了晋祠的文化内涵。这也正是太原市建设“建设集三晋文脉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的充足底气。 太原市市长张兵生说:“文化缺少了载体,将无以表达,无以呈现,必须找到自身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所在,以实物例证支撑产业发展。” 晋祠整治上下关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省委副书记、省长孟学农深入施工现场指导后,深情寄语:“要把晋祠打造成山西的名片”。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在接受采访时说: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既是文化行为,也是经济行为。晋祠整治符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晋祠代表着三晋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晋祠不仅是太原的,而且是山西的、中国的、世界的。 离开晋祠,任何谋篇布局都失去意义。 以晋祠谋篇布局,构筑太原生态文化旅游核心区域,远不止于晋祠的投入。晋祠周边的天龙山、龙山、太山、蒙山、晋阳古城、晋阳湖等自然文化景观交相辉映,目前总体规划眉目清晰:晋祠景区以唐、晋文化为核心,展示祭祀、根祖文化;天龙山、蒙山以展示佛教文化为主;龙山以展示道教文化为主;太山以建设生态植物园为主,展示各种珍贵稀有植物;晋阳湖以展示晋阳风光为主;晋阳古城遗址以展示从春秋到隋唐五代城市文化为主。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就是在梳理历史文脉,研究、修复、展示历史文化景观上下功夫——今后几年,太原市将做好七大历史景区的规划恢复工作,即:晋祠、天龙山景区,蒙山景区,晋阳古城遗址景区,崇善寺景区,太原明清老商业街,省政府一带官衙街区,傅山故里、窦大夫祠、崛山围山景区。

关联词组:文物与景区

“景从文成”,太原先天禀赋理当自信,然而,捧着金饭碗,却没有在全国叫响的一流景区

——必须把文化底蕴融入到旅游业发展中

晋祠景区由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两部分组成。 太原市文物局局长李钢介绍说:“晋祠为古唐国侯姬虞的祠庙,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悠久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 然而,眼下省城旅游业内人士推销山西旅游景点时,常用“五大平乔”来概括,即五台山、大同、平遥和乔家大院,晋祠未列其中。近年来,前来晋祠的旅游团队也仅限于停留一两个小时。 文物是城市身份的象征,“景从文成”,从这一点上看,太原先天禀赋理当自信,然而,捧着金饭碗,却没有在全国叫响的一流景区。 时任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耿彦波说:“眼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与历史文化遗存严重缺失的矛盾十分突出。然而,打造弘扬晋文化主题,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核心景区,这一理想不能放弃!” 在晋祠,这种缺失的表现就是门坎内外两重天。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陈枫惋惜地说:“2002年晋祠以‘我国唯一宗庙祭祀文化群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历史文物价值得到相关专家充分认可,但周边环境成为最大障碍。” 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文物与旅游是一对矛盾。太原市旅游局局长刘鹓表达了以下看法:“文物强调的是保护,旅游强调的是开发,但二者并不矛盾。一流景区体现的是综合效应,‘门票经济’太单一,适度开发是大势所趋。” 此次整治的重点是晋祠公园。在2003年完成一期综合整治的基础上,2007年4月以来开展的二期整治注重了景区的中长期规划。景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公园协调景区面积4倍于文物核心景区,重点在公园主广场和中轴线上谋篇布局,使门坎内外水脉连贯,协调统一,同时将重现大寺荷风、四水清畴等晋祠古老风光。 为此,太原市结合2002年出台的《晋祠保护规划》,问计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苏州园林设计院的知名专家,来自广州、苏州、北京等地施工队伍与省内同行共同参与施工。 如何使晋祠早日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景区,成为传承晋文化的重要载体?晋祠的做法是“外古内现”,即:以传统历史风貌吸引游客,以现代品质服务赢得口碑。据了解,今年将建设4800平方米的接待中心,近5000平方米的文物陈列馆以及民居客栈等服务设施,全面实现景区的提档升级。目前,两处大型停车场已基本就绪,综合服务设施初具规模。 “晋阳元素 华夏主题”,将使晋祠这颗明珠更加夺目。

关联词组:文脉与传承

晋祠以及周边的人文景观和遗迹,是三晋文脉、中华文脉的集聚地

——传承就是要拆掉原有不协调的建筑物、附着物,将历史文化的意蕴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身处晋源区晋祠镇的晋祠,对于太原、对于山西意味着什么?是“神奇三绝”(宋代侍女、周柏、难老泉),还是“古建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文脉要靠人脉来传承。在晋祠镇,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去哪里来?”“去庙里来。”曾任晋源区委书记、现任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世康做了这番分析:“在当地人的心中,祖祖辈辈早把祭祀叔虞、圣母的祠堂当成了家庙。每年的河会、庙会,七里八乡的人蜂拥而至。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就是老百姓对精神家园的坚守,就是对晋阳文脉的传承。晋祠的改造,正是政府对老百姓这种坚守和传承的正确回应。” 晋祠依山傍水,为诸多名人咏诵:李世民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撰写了《晋祠之铭并序》,抒展治国胸怀;李白游晋祠,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的名句;明末清初三晋名士傅山在此著书立说……中华文脉绵延不绝。 “就城市建设的要义而言,传承就是要拆掉原有不协调的建筑物、附着物,将历史文化的意蕴贯穿在每一个环节。”太原市建管委主任孙荣琨说。 据统计,此次整治已累计落实资金4.6亿元,完成了涉及750家住户、20余家单位的20.2万平方米建筑的拆迁,实施了51个中心景区的建设项目,今年将继续拆除25万平方米以上,堪称晋祠公园自建成50多年以来拆迁范围、投资力度最大的一次。 晋祠周边共有村庄七八个。村民倚着这块风水宝地,颇有几分优越。曾经历过大大小小整治的景区职工普遍这样认为:“晋祠水土硬,拆不动。”在晋源区常务副区长、晋祠镇党委书记计建中看来:“只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行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就不难。” 晋祠村村民职卫东说:“老百姓怕的不是拆自家的房子,是怕拆了没人管,生活没着落。现在房子还没拆,就把景区的规划展示出来了,大家心里踏实了,就是稍微有些困难也能克服。因为晋祠建好了,受益最大的就是我们。” 如今,站在晋祠博物馆近1万平方米的门前广场,环望四周,欣慰之情油然而生。36株直径达四五十厘米的银杏列队相迎,北侧堆积的1.3万立方米的假山使门前广场更加雄伟。 负责施工组织的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长赵乃仁说:“晋祠之美在树、在山、在水。古典园林的特色在于‘路必曲,园必遮’。以往公园景观单调,在这次建设中,公园中轴线成为了一大亮点。新建设的中湖将使公园水域面积扩大一倍。” 晋祠景区综合整治改造正渐入佳境。有关方面透露,今年太原市还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举办“晋祠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提高晋祠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

关联词组:文明与发展

城市越现代越需要历史和文化支撑,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必须“形神兼备”

——在发展中传承,城市灵魂才将不朽

空间、景观、灵魂……城市是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晶,城市越现代越需要历史和文化支撑。城市品位的提升必须在历史建筑的整理上下功夫,在 “形神兼备”上下功夫。 九寨沟20多年前还不为外界认识,如今已跻身国内外一流景区。许多人归来后心生感慨:“景区里基本不见一个烟头,真让人佩服。”然而,多年来晋祠的名声多是与野导、宰客、强买强卖等词语相关联。种种不文明现象的背后是植根于这块土地的村民离开晋祠无以生计的窘迫,是景区管理滞后的表现。 晋祠,远离了城市的喧闹,汲取了山水的灵气,秉承了厚重的文脉。在太原人心中,她是城市气质的代言、城市形象的名片,城市魂魄所倚。如何获取永续发展的动力?使景区之“形”与人脉之“神”和谐共进?在这次改造中,太原市通过把晋祠改造与解决农民就业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初步找到了答案。 “过去,有的地方景区建好了,却把土生土长的村民撵出来了,这与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不相符。这次晋祠改造,不仅洗掉了‘美女’脸上的锅黑,而且规划了综合服务设施,照理说村民就业的门路会更多了。”晋祠村人冯铁成有感而发。 原有的一家一户、散兵游勇式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目前,晋祠、长巷等3个村已组建了专业化公司,负责将服务设施出租、出售给村民经营,部分村民还进入物业、热力、保洁等专业化公司,服务村民和景区。 晋祠村村委会主任张电明说:“山是靠,水是财,每一个晋祠人都是景区形象的代表。我们将组织开展培训,建立奖惩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景区服务进行规范。” 晋祠综合整治给晋祠镇、晋源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借势发展的机遇。镇长李茂生充满信心:“晋祠镇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将全面退‘二’进‘三’,如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恢复大寺荷风,重现千亩稻田,这样不仅重现了晋祠古景,而且每亩莲菜可使村民获利数千元。” 近两年,晋源区已连续举办“晋之源旅游文化推介周”,整体实施了蒙山景区的修复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委书记张新伟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将以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为目标,把晋祠、蒙山、晋阳古城打造成太原文化旅游的‘金三角’。” 十七大报告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以晋祠谋篇布局,传承历史文脉,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太原在与国内外特色城市的参照中,在对自身文化特色的定位中,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城市因传承不朽。

本报记者 郭兆平 杨彧 原蔚 范珉菲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