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武学>报纸>  狐突:古交史上最早的名人

狐突:古交史上最早的名人

日期:2009.08.12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副篇名】兼论武家庄是古交最早的历史文化名村

【关键词】古交 史上 最早 名人 家庄 古交 最早 历史文化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16版(一方水土)

【中图分类】DF,G8

【全文】

根据古代典籍和考古证明,夏、商、西周直至春秋中叶以前,太原地区是诸戎群狄游牧居住的地方。其中的主要戎狄有“狐氏之戎”“北戎”“赤狄”等。这里所指的狐氏之戎,乃大戎狐氏,其部落叫狐氏大戎,是戎狄部族中较有势力的一支。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狐突是狐氏大戎的首领。据 《东周列国大观》中“春秋时期诸侯形势图”显示:狐氏大戎居住于晋国西境,即今古交境内。

《晋阳文化研究》指出:“周成王时,其弟叔虞因‘左右武王立下战功,受封于唐,命以《唐诰》’,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说明“晋国初封之时,处于戎狄的包围之中,像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孤岛。《左传·昭公十五年》载‘晋居深山,戎狄与之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睱’”。可以看出,不处理好与戎狄的关系,唐是无法立脚的,所以,“和戎”已成为当时立国之首要大事。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晋献公采取和戎政策,将狐氏大戎首领狐突活动的区域封为狐氏领地,并封狐突二个女儿为其王妃,后两个王妃分别生晋文公重耳和晋惠公夷吾,这两位公子后来演绎了春秋时期最悲壮的一段历史。

据《交城县志》载:“狐突是古晋阳西境人。”古晋阳的西境正是古交汾河谷地以南至狐爷山周边的广大地区。另据《阳曲县志》傅山先生“重修狐神庙碑”文和明代嘉靖元年狐爷山“重修狐公庙碑”文及其它文献记载,狐突是交城人氏,这与“狐突是古晋阳西境人氏”是一致的。因为在唐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至1958年区划变更以前,古交汾河谷地以南至狐爷山周边的广大地区乃是交城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武家庄兵马崖窑遗址”和“武家庄城墙遗址”等历史遗存亦为狐突是古交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据武家庄籍老红军、现年85岁高龄的冯湧老先生与长期热衷于武家庄历史研究的公安退休干部武树林、武家庄中学教师冯晓霈、村民冯晓斌等同志的介绍,武家庄自古以来就一直流传着该村为春秋时期狐突的故里,现综合他们的考证成果与其它相关资料分述如下:

一、兵马崖窑工程。这处遗址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建设工程,能在一座石山的半壁上开凿出上下三层,每层又有27眼石洞的组合体,并且层与层相连,洞与洞相通,弯弯曲曲,还与距三里之遥的老村内开挖的地道相贯穿,工程之巨,实属不易。据人们推算,在古代任何一个时期,完成此项工程至少得耗费数十年的时间。可见,工程是作长期使用的,而建设此项工程的人也是有其传承延续性的。这与狐氏大戎长期生活在太原西部地区的记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从工程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看,在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是不可能耗费如此长的时间构筑这处工程设施的,因此,这项工程非狐氏家族莫属。

二、兵马崖窑的用途。兵马崖窑集居住与兵防工事于一体,这符合春秋时期群戎混战的历史现状,也合乎狐氏大戎归晋后相对稳定的生活规律。大约公元前700年左右,晋献公采取和戎政策,使古交成为晋国的领土,狐突当时作为狐氏大戎的首领,晋国大夫,晋献公的岳父,一方面他要守住自己的封地,同时也肩负着捍卫晋国边防疆土的重担,另一方面还要在这块水肥草茂的领域内为晋国养牧军马,这就为构筑这种兵防工事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条件,同时倾其国内财力、人力进行如此长期的建设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可能。

三、武家庄村名小考。武家庄很久以前称为“狐家堡”。“堡”,是古代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才可称其为“堡”。它带有一种兵防工事的性质,在“堡”字前面冠以“狐家”二字,只能说明此堡内是狐家居住的小城邑。而“狐家”在古交的历史上,除狐氏家族可以享受如此居住环境的特权外,再找不出第二个“狐家”来。至今,在武家庄村传为“狐突故居”的院落里,尚有两尊古代石碑的础石。

四、武家庄地名小考。《路史》记载:“狐本重耳外祖父狐突,后有大狐氏。溱(狐毛之子)为大狐氏,射姑(狐偃之子)为小狐氏”。这与武家庄村有“大狐峁”与“小狐峁”的地名相吻合,这种吻合决不是一种偶然。此外武家庄对面一处地名称为“狐爷沟”。

五、姬家庄村名小考。《史记·晋世家》载:“狐氏出自唐叔虞。姬姓。”在距武家庄村约五里之遥有个姬家庄村,按照常理,姬家庄,顾名思义应为“姬”姓所居。可是从古至今,除狐氏家族外,再也找不到有“姬”姓之人在此居住过。可见,此村也为狐氏家族活动居住过的地方。

六、武家庄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武家庄拥有古交独一无二的古城墙,从残垣的土城墙看,可能是春秋时期的遗存。另据史籍记载,北魏时期曾在这一带屯过兵。北齐时可能在这一带设置过“龙山县”。这里还发现了三层不同时期的古墓葬群,连同武氏坟茔,墓重墓已经重叠了四层之多。按照传统习惯,人们并不想在旧墓地上再建新墓地的,只能说明,每层墓地之间,当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至少需要数百年的时间,而能重叠四层之多,想必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足以说明,从春秋时期至今,武家庄村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市最早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七、屯村东周遗址。位于距武家庄约十五里之遥的屯村东周遗址,已经考古学家证实:“这里的早期陶豆、鬲、盆等器物特征与榆社台曲发现的同类器物相接近,与天马一曲村遗址晋文化第六段以及侯马上马墓地第六段的陶器相似,因此其年代当属春秋中期。”而这个时间段,按照史学家的分类,约为公元前678年至公元前620年,正好是狐突活动的时间范围。接着,考古学家又进一步推断:“甚或这里的居民仍是西周时期戎狄族的后裔,但是从考古学文化的面貌不难看出,至晚在春秋中期开始,晋中、吕梁山一线的考古学已以晋文化为主体。”考古学家的论断进一步证实了“屯村东周遗址”与“武家庄城墙遗址”、“武家庄兵马崖窑遗址”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八、狐突改葬于古交境内马鞍山。公元前637年,狐突被晋怀公杀害,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隆重地将外祖父狐突改葬于古交境内马鞍山上,并封“马鞍山”为“狐突山”,进一步佐证了武家庄就是狐突的故里。

九、其它记载与遗存。1985年,在兵马崖窑遗址附近的一块土地上出土了一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又可进一步佐证“兵马崖窑”与“武家庄城墙遗址”的历史年代。同时,“西汉初,即公元前178年,在战国时期的基础上,置马兰牧苑”的历史记载,又可佐证这一地区有着牧马的悠久历史,而这个历史,只有狐氏家族才是它的真正主人。

总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认为:武家庄兵马崖窑是古交历史上最早的文化遗存,这种遗址规模在山西省境内也当属首例,它与武家庄村城墙遗址,同属于狐突活动领地内的大本营。对此,冯湧老先生十分自信,他已利用探亲的短促时间,在武家庄新建的石佛堂娘娘庙址处的一块大石头上写下了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狐突故里”。

狐突封于晋,成为晋国的大夫,结束了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古交地区群戎混战的局面。成为晋国势力向北扩张的重要战略要地。因而,狐突就成了“古交成为晋国属地”的第一位开拓者和古交历史上的第一位名人。这就是“古交在春秋时属晋”、“至晚在春秋中期开始,晋中、吕梁山一线的考古学已以晋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渊源。它比太原归晋的时间提早了100多年。郝天昌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