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医学>报纸>  傅山先生的医德思想

傅山先生的医德思想

日期:2008.01.18 点击数:18

【类型】报纸

【关键词】先生 医德 思想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A10版(健康驿站)

【中图分类】R1,B0

【全文】

(接上期) 清初局势相对稳定之后,傅山先生与子、侄在太原开设卫生馆时,曾作《儿辈卖药城市》五律十二首,其中写了他此时的心境:“为人储得药,如我病差安”,推己及人,把病家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以高度的同情心救治病人,同样说明他的医德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晚年,他拒绝做官,“避居远村,惟以医术活人。求方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从不见有倦容”(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他特别同情那些穷苦潦倒之人,据《茶余客话》记载,他每每在游玩寺观之时,“闻病人呻吟,僧言羁旅无力延医耳,先生即为治剂,无不应手而愈。”他有时还通过通信治病医人。他的好友祁县戴枫仲写信为一位姓李的求药方,他在复信中说:“李方容再报。还得细示所服药:是何药物,服过几剂了;又问近日之症如何。然后好复命也”。从以上可以看到傅山先生医病不分贵贱、同情穷人、不厌其烦、主动热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高尚医德。

傅山先生晚年,“惟以医术活人”,但有时又流露出一种对行医治病的懊悔心情。他有一首《墨池》诗写道:

墨池生悔吝,药庋混慈悲。

子敬今犹在,真人到底疑。

佳书须慧眼,俗病枉精思。

投笔于今老,焚方亦既迟。

全诗反思自己一生带有日常性的两件事:写字(书法)和行医,单句写书法,双句写行医,互文见义。他感到自己一生临池,为人写字,同时行医,为人治病,不过是混充“慈悲”,回顾起来,不免生出一种“悔吝”心情。书法大师王献之(字子敬)的墨迹尚且能留传至今,而医学大师孙思邈(人称真人)对社会、对后世又有何用呢?王献之书法虽佳,但须慧眼方识,而今谁又是具慧眼者呢?孙思邈讲究医德,说“凡要和合汤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可面对“俗病”,面对社会的腐败,再“精思”也是枉然、白费!如今自己虽领悟到书法与医疗之无济于事,但年纪已老,不论“投笔”、“焚方”,都已经迟了,悔之晚矣!从表面看,这种悔吝心情,与他一贯遵行“医王救济本旨”的医德修养似乎是矛盾的,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理解。但如果熟悉傅山先生的全部经历和思想的人,也不难看出其中的思想脉络。从这种表面的矛盾中看到内在的一致。傅山先生遵行“医王救济本旨”,行医治病,关心民族兴亡,一生从事抗清斗争,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傅山先生的胸怀志向,不止在医人之疾,而且在医世之疾。作为一名医生,从单纯注重“病”到首先注重有生命的“人”,进而关注千千万万有生命的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这无疑是医德的一种升华和飞跃。而傅山先生本来就是一位关心天下大事、从事抗清大业的仁人志士,行医治病是他广义的“济世救人”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晚年反思,感到大业未成、壮志未申,产生某种遗憾、懊悔与自责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是本人就《霜红龛集》中所收论著与诗文对傅山先生医德思想进行的一番粗浅的梳理。傅山先生的医德思想既是高深的同时又是博大的,而对笔者这样才疏学浅的业余研究者来说,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在纪念傅山先生诞辰400余年的今天,由于信息科学的发展冲击着全球,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结构都处在变革之中,在这种社会历史前进的洪流中,骤然间缩短了傅山时代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由傅山先生等人创立的早期启蒙思想中所蕴含的新质因素,虽已成为历史文献而被载入史册,但在今天它却又融入强烈的时代精神中而召唤着未来,傅山先生重医德的理念,不正是如今我们这个医患矛盾尖锐的时代所应该提倡的吗?傅山先生说“古学不可废”。我看真实可信。

山西省人民医院 刘永杰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