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书画>报纸>  结缘书法

结缘书法

日期:2014.08.17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关键词】结缘 书法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6版书法

【中图分类】J29

【全文】

刘文哲

我的书法启蒙,是从军中儒将书法家李之光先生那里开始的。那时候我还小,刚刚学画,母亲把我领到他的门下。他是真正意义上给我指导的第一个老师,今天我还保留着李之光先生示范的手稿。今年年初,中国国家画院范扬老师班的同学张学斌给我刻了两方印,一为朱文《五十知耻》,一为白文《三鼓作气》,这代表了我现在的状态。

编辑是杂家,到出版社工作已有30多年,有了许多的朋友和见识。我们美术部的主任叫王朝瑞,是著名书法家,后来调任山西画院做院长。那时候坐班,大家几乎天天在一起,经常看他写字,我们也写。我对文物有兴趣,所编的图书大都与此有关,在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彩塑卷、壁画卷时,金维诺先生来考察,我们一起去看严山寺壁画,那会儿不通车,都是羊肠小路,大冬天,穿着军大衣打着手电,听先生讲佛经鬼子母的故事,在破庙里,一待就是好多天。山西文物局的张颔先生也是我受教比较多的前辈。当时,我正在做《山西碑碣》,书中的古字占了多半,只有张颔先生能够识读,那时隔几天就要去先生家。我还编了一本在书法史上很有影响的《绛帖》,原大原样很受书家欢迎。还有姚奠中老先生,为他出了《姚奠中书艺》,现在我还收藏着他送给我的作品:淡怀风清月朗,雅量海阔天空。

《傅山书法全集》是我编辑的比较重要的图书,为此走遍了藏有傅山先生作品的博物馆。出书必须要三校,说是校对文字,看标点符号、错别字,但是往往看着看着就被其内容所吸引。我们请来的文字编辑尹学礼,是傅山研究的专家,那时候天天在一起聊天,聊傅山的生活与人生,傅山的书法,还有就是傅山的观念。傅山说:“书法一笔不像古人,就不叫书法;画一笔像古人,就不是画。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真勿安排。”这反映了傅山先生的美学思想与美学观,对我潜移默化,至关重要。

2004年我到杭州何加林老师处学习,王永江老师在示范时写草书,感觉就是行云流水、一蹴而就。他说,这样的字何止练了百遍千遍。2010年到了国家画院,经常有幸听到范扬、曾来德、曾翔、马啸、陈希濂等老师的高谈阔论。

单独的书法家,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书法家也是杂家,博学,有底蕴,有内涵,才能使书家的字,有魅力,有看头。中国的书法发展到今天,在我看来,有两个不同的分支。一是纯传统的,从形到思想、到技术。另一个是现代的,它的发展轨迹跟中国画、油画等是一脉相承的,同步并进。虽然形式越来越现代、越来越国际,但是它骨子里的文化传承依然还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书法本身传统也好现代也好,都是在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下内在情感的自然表达。“解衣盘礴”“往往醉后”,实际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最好的作品,往往是自然天成,是在不经意间、下意识的一种情感与情绪的流露。就像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是酒后。所有的作品,书法、绘画作品都一样,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就是只有我,只有画,只有纸,只有墨,感觉不到任何周围事物的存在。他的精神必须是全神贯注的,就像打坐时,会放空自己,只感觉到一种能量,上下窜动,左右循环。只有把精力全部放在作品上,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令观者感动不已。

书法之美,就是线条之美。古人云“用笔千古不易”,书法的所有技法,可以用4个字来表示,就是提、按、转、折,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黄宾虹先生讲笔法有“平、圆、留、重、变”,就很具体了。“平”,就是用力要平,字的线条要平均用力,不能忽快忽慢;还有要“圆”,就是线条出来是圆的,中锋用笔;“留”,就像如锥画沙一样,实实在在的,力透纸背;还有“重”。实际上,“平”“留”“圆”“重”,说的是一件事,就是笔不能浮、不能滑,要压得住,还要提得起。这是纯粹的一种对线条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质感、量感的要求。最后还有一个字叫“变”,只有变了以后,才能龙飞凤舞,但是没有前面“平”“圆”“留”“重”的质的要求,你是变不了的。没有变,线条也是僵死的,就如木头、石头一样。只有在这里加了“变”,线条才能像一条长龙,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腾飞。这样你在运用的时候,才可以随遇而变,随机而变,才可能更加灵活。平圆留重变、提按转折、松紧自然,便道尽了腕底的风光。

书法之美,也是结构之美、汉字之美。去年到台湾,街上的标语、招牌、公交车上的广告,全是繁体字,忽然间对汉字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们的汉字很庄严,放在那里就像排兵布阵,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秘,那么严肃,它有一种结构的、殿堂的美感。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是因为他的书法作品呈现出的美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其书法之内在品格正是中国文化的外在美学表现。启功先生说过,赵孟頫、王觉斯的东西好,法正不偏,就是因为继承了“二王”的法脉,代表了中国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最根本的审美标准。

大道至简,任何艺术品、任何道理,到最后都是如此简单。正如古人所说,书读一辈子,最后只有一本《易经》可读。读懂《易经》,道理便都懂了,一个阴阳,一个因果。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觉悟的过程,羲之观鹅而悟法,怀素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道。学写字,学画画,学太极,就是法外求法,道外求道,法无定法,道法自然。万物一理,最终都是由有法到无法,《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作如是观。”就是不为法所困,不为法所拘,在法的基础上,到达一种自由、忘我的状态。

每当拿起笔来就会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片宁静与快乐,我觉得这是任何金钱、地位、任何身外之物都带给不了我的,它就是我的一种生活状态,每天有它的滋养,有它的陪伴,有意无意之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也不知道是它们陪着我,还是我陪着它们,度过了这半生的时光。从少年到现在,书、笔、纸、墨、砚,所有的生活、所有的时间习惯,都是围绕着它们来展开的。有时候看着书、看着毛笔时,心里也会被它们所感动。正是有它们的陪伴,这半生的走来,才会如此充实、如此满足,也如此自在。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