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医学>报纸>  学中医

学中医

日期:2014.06.08 点击数:18

【类型】报纸

【关键词】中医 傅青主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A24版连载

【中图分类】R2

【全文】

六十、给中医教育以信心

崇尚经典,重视实战,勇临大证,是火神兴起的内在原因;抗生素的滥用,一味强调人为的力量,不重视人体自身的正气培养,导致人体阳气的日趋衰败,是火神兴起的外在原因。

无疾只在想:有火神何以无水神?其实据无疾所见所感,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近乎阳亢的社会,而非阳虚。备受关注的学问不是修身养性,而是励志成功;大家追求的不是怡然自得而是感官刺激;不是心灵充实而是思想麻痹。如此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精神压力巨大,每日疲于思虑,大量地消耗精血;学习工作之余,所谓的放松,又是纵情娱乐,各种欲望,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弥散在空气中,煎熬着所剩无几的精血。精血的匮乏,让人在睡梦中也难以得到安详,神魂失养,梦魇不断。金元时期有大医朱丹溪,倡阳有余、阴不足,此谨举一条以窥其论:“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火神、水神之外,又何以无土神呢?土居中,为上下通行之枢纽所在。中土一旦有失,则上下无一能保;中土得复枢机,上下之疾多可迎刃而解。无疾秉针为治,发现很多患者都会在腹部肚脐周围出现硬块、条索、压痛等异常反应。此时无论患者之病为何,或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肝郁气滞胸闷不舒,或腰腿疼痛运动不利,或大便异常便秘腹泻,无疾必针天枢,以周运脾土。今天中医界内脐疗、腹针蔚然成风,虽然大家的理论基础并不一致,但仅从其治疗部位与治疗效果来看,抑或可与土神之说相辅相成。

五、学院中医。

今天,围绕学院派中医的声讨此起彼伏:学院派博士不会看病;学院培养的不是中医事业的接班人而是掘墓人;几十年的中医高等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如此诸多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作为学院中医的一员,无疾这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的中医学院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相对脱节;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学习的比例存疑;科研思路的西化现象十分严重;中医临床教育中对中医思路太过轻视;等等。既然学院弊端丛生,干脆废弃学院教育,那么让中医完全回归民间又会怎样呢?百姓对中医的信任度会提高还是降低?中医生整体素质会提高还是降低?中医学术发展是蓬勃向上还是日趋没落?中医界各流派会为了共同的中医事业彼此扶持,还是会为了争取市场相互诋毁?……中医的临床能力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以偏概全作为一种思维定式,在很大范围内影响着公众的判断。身边一两个学院中医的不尽如人意,就认为学院中医如何如何。实际上,无疾以为,学院中医人才质量的优劣,关键不在学院,而在人本身。一个志在济世活人的学生,与一个但求保全生计的学生,一定是不同的;一个志在发扬国医精粹的学生,与一个但求治病救人的学生,也是不同的。

更何况,任何领域中,都极少见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在学院中有所成就的。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长期的临床积累,对最终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中医学院教育,迄今也不过五十余年。放在中医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点。当前学院中医无大师,就认为学院中医教育失败,结论似乎有些草率。

不过有一个问题,对今天的学院中医教育确实至关重要:信心。无疾身处中医教学一线,对这一点感触良多。校内费尽心血为学生培养起来的中医思路,一经西化的临床洗礼,一切都荡然无存。老师都不用中医用西医,三甲中医院的医生都讲中医不行。失去身教的分量,更多的言传似乎表达了更多的苍白。而这份信心的重建,又岂是一日之功。从患者,到医生,到教师,再到学生,信心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够为这份信心增加一点分量,而不是减少,无疾也就问心无愧了。

对于正在院校内就读的学生,无疾这里也有一点切身体会相赠:学院内学习生活的结束,仅仅是代表中医学习的开始。这里学到的知识,只是一名合格中医师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的奠基。然而万丈高楼,仅仅靠基石,还是远远不够的。

六、重视经典。

这里的经典,并不是指狭义的中医四大经典而言,而是泛指历代中医经典著作。举例来说,中医专业者,《儒门事亲》《脾胃论》是不是经典?《傅青主女科》《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不是经典?针灸专业者,《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是不是经典?《针灸玉龙经》《针灸大成》是不是经典?

今天院校学生学习中医有一个通病,就是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不注重读原著。当然这并不全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或许出在中医教育体制。一方面考试的指挥棒牢牢锁定在教材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大方向;一方面部分教师对经典原著不够重视,难以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或认为学习过医学史、各家学说,对历代医家及其主要著作的基本情况都已了解,还有必要再一本一本地去读原著吗?第二节中提示过一个重要的观点:体验与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二者的价值,不可相互替代。通过一些二手材料,理解了,或者说自以为理解了一本著作的主要观点与内容;与通过对原著的细细品读得来的真切体验,实有天壤之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