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晋祠>报纸>  晋祠探源

晋祠探源

日期:2015.07.0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探源 晋祠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22版(天龙连载)

【中图分类】K9

【全文】

刘俊珠著 20

晋文公祠堂能成为晋阳昭位祠主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赵鞅的先祖赵衰曾保晋文公在晋阳西山的古交避难十二年之久,他们开始是连襟关系,同娶大卤东边杨家峪一带廧咎如部之部族首领的女儿季隗和叔隗为妻,这样地处唐明镇东面、杨家峪一带的隗氏就是晋文公和赵氏共同的外家。所以在建晋阳城时赵鞅得到了西山古交狐氏中山人和东边廧咎如部隗氏的大力支持,这样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建成了晋阳古城。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晋文公离开古交时,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一直留在古交的姬家庄,曾得到历代晋王的关照,不断发展壮大,当时在晋阳一带姬氏、狐氏和隗氏的势力很大,所以在唐明镇建晋文公祠,不但是赵鞅的本意,也是当地人民众望所归。

可惜,过了一千多年以后,赵氏门宗出了忤逆之辈——宋太宗赵光义,他不但焚毁了晋阳城,还拆毁了晋祠的唐叔虞祠和唐明镇的晋文公祠,彻底从人们的精神层面铲除晋阳古城昭、穆二祠的影响。《古今注》中有:“庙者貌也,所以仿佛是先人的灵貌也。”可见赵光义不但焚毁了晋阳城,也拆掉了晋阳的政治“灵貌”,并企图把唐叔虞和晋文公在晋阳人民心中的威望和影响彻底铲除掉。古祠沧桑晋祠,曾经历过2500年的沧桑变化,阅历过多少次的改朝换代和无数次的战火考验。她的每一个建筑和景点,都在诉说着这个千年古祠的悠久历史。现在就让我们重点看一看这几个景点吧。

1.智伯渠和豫让桥

赵鞅是春秋时的改革家,他不但能突破奴隶制的束缚,改革田亩制度,使奴隶得到解放,而且在用人制度上,也不受《周官经》的约束,打破嫡长继承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赵鞅的长子,名伯鲁,是第一夫人所生,排行老大,被列为太子。其次子名曰赵无恤,是狄女所生,赵鞅曾说:“此其(无恤)母贱,狄婢也。”(见《史记》)。经过赵鞅对其二人多次考察,发现赵无恤聪明、才智过人。“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无恤最贤”(见《史记》)。“乃废太子伯鲁,而立无恤为太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见《史记》)。于是赵无恤便做了赵鞅的接班人。

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赵鞅卒,在弥留之际,一再告诫他的儿子赵无恤:“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当时镇守晋阳)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见《国语·晋语》)。意思是说,赵氏一旦遇到困难,且不可因镇守晋阳的尹铎年青而慢待他,也不能因为晋阳离晋都遥远而放弃它,一定要退而固守晋阳根据地。现太原市南有“尹铎祠,(在太原)县西门外。”

事情果然不出赵鞅所料,他死后,赵无恤虽然袭爵为卿,但正卿的职务由智瑶掌握,智瑶生性骄横肆虐,欺无恤年轻,无理向赵氏索要蔡(今离石县西)、皋狼(今离石县北)等万户之地。赵无恤不畏强权,果断拒之。智瑶大怒,便率智、韩、魏三家联军攻打赵氏。赵无恤尊父遗嘱,退守晋阳,以晋阳的坚固城防与智氏斗争。

智、韩、魏三家联军围晋阳一年有余,而久攻不克,智瑶便从悬瓮山下开渠,引难老泉之水灌晋阳城。据《战国策》记载,当时水已漫至距城墙“三版之高”,城中百姓“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意思是说,水已淹至城墙的最高处,城中百姓吊起锅做饭,互换孩子而食,继续坚持斗争。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