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晋祠>报纸>  晋祠探源

晋祠探源

日期:2015.07.0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探源 晋祠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15版(天龙连载)

【中图分类】K9

【全文】

刘俊珠著 12

周公平叛后,纣王之子武庚被杀,邶国灭,邶城从此变为废墟;管叔被杀,鄘国灭;卫国国王蔡叔被放逐,蔡叔的儿子胡,被封于河南上蔡县,成为蔡国始祖;封康叔为卫国国王;霍叔被降为庶人,霍叔的儿子继任霍国国王,公元前661年霍国被晋献公所灭。

另外,因古唐国和沈国也参与了武庚的叛乱活动受到牵连。唐国国王被削去唐国之王,并由侯爵降为伯爵,迁往陕西长安一带的杜,被称为唐杜伯,唐国国王则由周成王的弟弟姬叔虞担任。而沈国国王被降为庶人,封武王幼弟冉季载为沈国国王,后被晋国所灭。

初封为唐国国王的姬叔虞,史称唐叔虞,是武王幼子,成王的同母弟,其母正是姜太公之女邑姜。关于周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只是一种传说。据曾受到郭沫若先生表扬的晋学家张颔先生解释,在古代晋国的金文中,“桐”字与“唐”字字形相近,所以人们误把周成王剪(翦)灭唐国后封其弟叔虞为唐国之王的“剪唐”当做“剪桐”,才把一个庄严的政治议题“剪唐封弟”当做“剪桐封弟”误传至今。

关于叔虞封唐之事,《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司马迁所指之“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地方正是今临汾地区的塔儿山周围,从翼城县到襄汾县方圆百里的古唐国。

叔虞受封之时,周成王特意在周都镐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封唐典礼。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唐叔以大路(当时唐侯所乘之车)、密须之鼓(祭祀用的大鼓)、阙巩(侯爵所穿之铠甲)、沽洗(祭祀用的大钟),怀姓九族,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段记载说得非常清楚,首先周成王送给叔虞的礼物都是象征他爵位的国之重器,因为当时的古唐国并非公爵,只是侯级诸侯,“大路”、“密须之鼓”、“阙巩”和“沽洗”都是表示侯级爵位等级的象征,“怀姓九族”是让他接纳古唐国原陶唐氏的各个部族,九是多的意思。“职官五正”相当于现在给他定的编制一样。

至于“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乃是叔虞封唐时周成王和周公姬旦给唐叔虞制定的治国方略。它的中心意思是要唐叔虞去唐国后,要用“夏”人的传统文化来启迪,诱导夏民;用“戎”人的习俗和规矩来约束、驾驶戎人,去和晋国周围的戎狄民族交往。这个治国方略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新唐国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于“唐诰”中“启以夏政”的解释,许多古籍都有记载,据《礼记·表记》云:“夏道遵命,事鬼神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这已是夏人的一种秉性和民情。另外《孟子·腾文公》也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则是说夏后氏实行的是定额纳税制。

“启以夏政”的另一个内容是指历法,关于夏人所用之历法,是继承了陶唐氏时所用之历法,并更加完善了。《大戴礼记》中有《小夏正》之篇。关于夏正,《左传》讲得极为明白。夏正首月建寅,它是夏人根据他们居住的黄河中游(晋南地区)的气候情况而制定的历法,比通行的周正历法在指导农业方面更为便利,更为实用。

看来这“夏政”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从风土民情、纳税制度到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都有其特殊之处,所以周天子给唐叔虞所制定的“启以夏政”的治国方略是非常正确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