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晋祠>报纸>  走进晋祠崔景芳

走进晋祠崔景芳

日期:2015.07.0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关键词】走进 晋祠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00004版(绥化)

【中图分类】K9

【全文】

走进晋祠,就是走进历史。

晋祠,既像庙观又像宫苑。虽处在黄土高原,但却似江南水乡。给山西的太原城增添了许多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人。在丁亥年的春月,我走进了晋祠,让我品尝了一次这座建筑的古老韵味,被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让我叹服得五体投地。走遍了南北西东,惟有她,留给我的记忆深刻,晋祠啊晋祠!

晋祠,园林建筑源远流长。那红绿蓝黛相间的飞檐翘角,那圣母殿廊柱上的木雕蟠龙,那苍翠青葱的参天古树,那际山枕水的鱼沼飞梁,标志着她历史的绵长。北魏郦道元著的《山海经》就有这样的记载:“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糜闾,晋水出焉”“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祠也就是晋祠,最早可追朔到西周初年。那时山西境内有一个唐国,唐国境内因有晋水,又改为晋国。晋国开国诸侯叫姬虞,姬虞排行老二,又称叔虞,习惯叫唐叔虞。因唐叔虞治国有功,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晋水的源头建立了祠堂,称叔虞祠,也叫晋祠。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和左思明的《左传》里都记载了关于姬虞封唐"剪桐封弟"的故事,为此还引起了柳宗元的注意力,他专门写了一篇《桐叶封弟辩》。李渊、李世民父子从晋阳起兵反隋,并定国号为唐。李世民还亲笔撰写了《晋祠之铭并序》,抒发了“六合为家”“经仁纬义”的豪迈气概。如今晋阳古城遗址,就在太原市西南15公里的地方。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等历史事件都与古城密切相关,历史悠悠,故事多多,晋祠啊晋祠!

晋祠,承载着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游踪。东魏文学家祖鸿勋,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王昌龄,宋代的司马光,明代兵部尚书王琼,元代诗人小仓月,明代山西巡抚于谦,都先后游过晋祠,并且都留下了赞美的诗章。李白就写下了长达十六句的诗,其中有:“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可见,唐时的晋祠有多么美丽。东魏文学家祖鸿勋,专门写了一篇《晋祠游记》赞美晋祠的自然风光和宏伟建筑。走进晋祠就走进了这些先哲。和他们一起欣赏着这里的一切,和他们一起思想着、共鸣着、交流着,也许会让你的灵感的大门敞开,也流淌出一首首美丽的诗篇和华章,晋祠啊晋祠!

晋祠的“三绝”真让人叫绝。一绝是难老泉。难老泉绝就绝在她的泉水青春永驻永不衰老。泉水从山底断层岩中涌出,始终保持17度左右。你趴在八角钻尖顶亭子的栅栏往下瞧,呵,泉水翻滚不停,泊泊有声,象《诗经·鲁颂》中描写的"永锡难老"那样,怪不得叫它 “难老泉”呢,原来与《诗经》有关。二绝是周柏。周柏也叫齐年柏,相传是周代所植。已有3000多年历史。同年栽植的有两株,分别在圣母殿左右。左称龙头,右叫凤尾。凤尾在清道光年间被人无情的砍掉了,现在只剩下了龙头。龙头柏高21.9米,直径2米,树围5.6米。向南方向倾斜45度,被一株直立的另一株古树支住没有倒下。站在她的面前,感受3000多岁的生命,仿佛看到历史的风烟缭绕,沧桑的岁月留痕累累。古树生长到今天,仍然有着勃勃生机,伴随着齐年柏、长龄柏、隋槐、唐槐、银杏、复生槐、钻天杨那些晚辈们,展示着生命的力量和雄姿。三绝是侍女像。圣母殿中有三十尊侍女像,反映了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在这群侍女像中,有庄重矜持、体态丰满手捧 “印玺”的得宠侍女;有身材纤弱、丰姿绰约、满腹心事的失意侍女;有活泼轻松、聪明伶俐的幼小侍女;有春色已去、饱尝世态炎凉的老年侍女;有动作优雅、眉清目秀、眼角含泪的失势侍女。站在这群国内罕见的侍女像前,仿佛在读一卷沉淀的历史,历史上北宋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哀有乐的真实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是这样栩栩如生,她们表现的心态和个性是那样的复杂和鲜明 ! 让我知道在1000年前,一些人曾是这样地生活着,晋祠啊晋祠!

晋祠是历史的标记。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