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诗文>报纸>  龙城寻根: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经典三问

龙城寻根: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经典三问

日期:2007.09.24 点击数:18

【类型】报纸

【关键词】龙城 寻根 太原 建设 特色 文化名城 经典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A2版(要闻)

【中图分类】TJ,K9

【全文】

太原,也叫“龙城”。唐宗曾“龙潜”于此,盛唐“天王三京,北都居一”者,是太原;宋祖恐再度“龙兴”,毁其城以断“龙脉”的,也是太原。——即使此地早已与政治的中心没有关系,太原仍然自傲并乐道于这段历史。 对历史,她的自傲有据可循;对现实,她的自傲未免有些孤芳自赏。煤炭、钢铁、重污染……在外界,她的形象至今模糊不清。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将这组西方哲学最经典的命题指向一座城市,它将带给我们诸多的思考。 2006年9月,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新的目标定位:将太原建设成为“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这是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等定位之后,首次从文化上对这座城市所下的定义。

我是谁?

一个重工业城市的文化定位

世界上有几座城市拥有5000年的文明和2500年的建城史?太原,就是屈指可数中之一。 可是,就在2003年这座城市举行建城2500周年庆典的时候,时任太原市政协副主席的王继祖被到访的“老外”追问:能表现你们太原历史和特色的东西在哪里?东道主尴尬万分。 当然,不止太原如此,“千城一面”已是今天中国城市的流行症候。我是谁?这个问题会让所有稍稍回过头去眺望一下历史的人们惊出一身冷汗。 王继祖讲了一个故事。1980年代,他主持编写太原街巷地名史,关于“解放路”,曾热情洋溢地写过一篇《“解放了的”解放路》。文中提到,现在宽阔通达的“解放路”正是1955年太原老城几十条古老街巷被拆掉、打通后修建的——而这,堪称这些大街小巷的“解放”。 这个故事的颇有意味之处,就在于它恰好体现了一种曾经普遍的发展观以及洋溢其中的简单热情——旧的就是不好的、土的、落后的,因而“解放”就是除旧布新,进而,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就是旧城改造高楼大厦。而在此思路指导下的具体操作中,必然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保护,历史的原则让位于商业的原则。 正是在这种传统发展观指导的发展模式下,上世纪50年代,太原被定位为“内陆地区新兴重工业城市”,80年代要建成 “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90年代中期提出建设“以能源重化工为基础的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事实上,几十年发展塑造出的太原形象,就是以其能源和重化工产业为代表的。正如山西以“煤”名,太原以“钢”名;却不是以全国50%以上的地上物质文化遗产名,以王之涣、王维、白居易、元好问名。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太原开始了一场席卷全市、寻找自我的运动……在追寻中,唤醒城市记忆,弥合与强化身份认同。 ——因为,只有首先廓清这个问题,这座城市才不会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左右摇摆、继续彷徨和再度迷失。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示:我们要为历史负责。

我从哪里来?

包袱与财富,自卑与自负

2006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一时。以粤菜粤点闻名省城的迎春楼广东酒家深入 “乔家大院”所在地祁县乔家堡采风,推出本地系列月饼“乔府晋月”。这款月饼捧回当年的“中国最佳特色月饼”奖。据悉,这是山西月饼首次以本地风味获此奖项。就此,总经理唐兰生形象作比:你是吃小米长大的,吃遍山珍海味后,会发现还是小米最适合你。

文化的回归,就是回归这样的 “小米”。 旅游是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最紧密的产业。有外地人感慨:你们太原人可能是最喜欢旅游的了,哪里是旅游热点去哪里。曾几何时,发展中的相对沉寂使太原人习惯了妄自菲薄,他们认为,外面的才是好的。 事实上,身为唐尧故地、赵国初都、秦汉旧郡、北朝霸府的太原,随处都有不同的文物古迹可以追溯华夏文明的源头,但至今,其在外界的旅游声名、文化形象差不多仍仅限于晋祠;而对这处西周诸侯家祠的推介多半还要归功于吴伯箫作于上世纪的游记散文 《难老泉》。 “宣传不够”。说起太原的文化形象模糊,许多人归咎于这一点。以 “宣传不够”为代表的发展不足勾勒出太原长期以来发展的误区和今天面临的困境。 厚重的历史对于这座城市而言,既是财富,也是包袱,这造就了今天太原的自卑与自负。 改变在悄然发生。 2006年10月,太原首次打出18个旅游黄金周以来本土旅游的旗帜。拥有晋祠、蒙山大佛、天龙山石窟等名胜的晋源区推出文化旅游周活动——“晋之源”。文化的自信、自觉相当明显。 今年6月,一台原生态歌舞晚会将太原南郊话、清徐背棍、卖烧土、打夯搬上青年宫演艺中心的舞台。人们蓦然发现那个已湮没在现代化浪潮之下的乡土太原…… 演出大获成功,远在主办方太原市委宣传部和承办方太原市文广局的意料之外。对此,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世康说:“这说明土的不一定不香,丑的不一定不美。” ——认识到 “土得掉渣儿的”才是自己本来的、并坦然面对且大加弘扬,就是一种自信,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体现。

我将到哪里去?

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为迎接首届煤炭博览会的召开,今年,太原对全市路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宽改造。在重新开通的南内环街等主干道上,镂空设计、传统窗棂式的公交车候车亭让人眼前一亮且深感欣慰:太原开始在城市规划的细节方面追求对历史记忆的体现。有市民因此说,这古香古色的公交车站才能配得上这座城市的历史。 建筑和街巷就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与符号。去年以来,太原启动 “三城联动”战略:改造出一个环境友好的宜居旧城,打造出一个亮点突出的魅力新城,开发出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其中,以 “拆旧城、创精品、保古建”为重点,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将旧城打造成为城市的历史文化区、中心商务区、休闲旅游区。同时特别强调,要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街坊进行保护、恢复和展示,形成具有晋阳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 今年1月,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月,出台文件加强老字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避免对老字号建筑的盲目拆除与迁建。 6月,对北齐时代开凿的高达66米的蒙山大佛进行全面修复。 8月,前后延续了一年之久的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活动达到高潮。太原在一部晋剧 《傅山进京》、一部电视专题片《名士傅山》、一座中华傅山园、一套傅山文集和三个相关的国际研讨会之外,收获了外界对这座城市的重新认知。 “此次活动将大大提升太原的文化形象”,这句话成为一年多来人们总结这些活动的重要评语。 此外,试水动漫业,研讨发展会展业的可行性……人们看到,太原正在小心翼翼地迈出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重要步伐。从打造经济名片到打造文化名片,发展观念正在悄然变化。 —— 以深厚灿烂的历史赋予的文化自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文化自觉,谋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一轮发展中的文化自强。太原市文广局局长吴国荣说: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就是让太原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太原,任重而道远。

本报记者 原蔚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