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诗文>报纸>  诗画伴清贫

诗画伴清贫

日期:2009.07.06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清贫 傅青主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11版(双塔评论)

【全文】

原石民是一位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前就脱颖而出的诗、书、画、印俱臻精善的名家。他一生工于诗词,律绝古风,皆精善之。据他的学生与朋友回忆说,原石民读书、作画、做事,每每一有感触,便即兴成诗,或记于片纸之上,或题写于画稿之上,或书写于书眉画册之空,曾见其有诗钞手稿厚厚的三卷,可惜当年不可能付梓,后来也未能出版,三卷《石民诗钞手稿》也辗转丢失,所以传世甚鲜。我所看到他的一些诗作,还是李家琪先生几经周折,从水既生先生处复印给我的。

水既生先生手上保存有一本《绿天斋师友赠诗录》。绿天斋是柯璜的书斋,柯璜30岁学书,40岁学画,50岁学诗,皆有大成,曾担任过山西省政协常委、山西省美协筹委会主席和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所长等职,交游甚广。这本师友赠诗录,搜录的都是当时中国政界、文坛与学术界诸如梁漱溟、董必武、黄炎培、王幼航、郭沫若等大家的赠诗。其中就有原石民赠诗十首。此外,还有一些散见于画稿、印谱、书眉等上的诗作,加起来也不过二三十首。自言“曾言一事超流辈,手迹流传万本多”的原石民,如今我看到的只此二三十首诗作,诚亦悲乎哀哉!

即使仅此二三十首诗作,也足以见出原石民压抑不住的才情和诗人襟怀。“儿年五十四,母寿七十三。不曾念母老,但觉养儿难。报纸粗粗读,春风细细寒。连宵演戏曲,那得梦魂安。”《连日演戏儿出疹夜归有作》这首题写于《石民印存》上看似写实的五律,一句耐人品味的“春风细细寒”,将诗人被压抑的感情从诗缝中挤泄出来。“布被蒙头卧,生涯忽自怜。古今一肚皮,生死两空拳。儿女镫前大,诗文身后传。满街响爆竹,知是过新年。”(《旧除夕作》)这首诗则逼真地写出诗人的生存、生活与精神状态。再如 《赴下辇乡间有办丧事者路上作诗一首》:“活着出气死便埋,不将形骸费安排;保家卫国英雄事,吃饭穿衣劳动来;枯骨一架饱蝼蚁,黄土三尺当棺材;生死本是寻常事,顽固偏偏看不开。”原石民的诗多是这样有感而发,即兴而作,或婉转娥眉,任人解读;或于直白中藏大哲理。“一本芭蕉伸纸外,游鱼几队逐波行。天机造物两相忘,只有心弦自在鸣。”这是一首纯情的题画诗。诗人无论作画、写诗、制印,都是“心弦自在鸣”的表现。还有的诗如“冰期世纪接侏罗”,显然诗人因治博物学,把地质学名词入诗了。由上数例,大致可看出,原石民的诗,古朴沉郁,白而有致,感情色彩很浓;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不拘一格,随心所欲。特别是多将白话入诗,妇孺能懂,似近实远,似俗而雅,诙谐中寓深意,实诗家难能也。若以类分,则大致有三:一是人生感悟与感情的宣泄,尤其晚年乡居时的诗,多平淡简约,其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把世事看得都无所谓;一是纯艺术的把玩与欣赏,则多题画之作,心鸣则画,画成则以诗“点睛”;一是友情的交流传递。所谓赠诗,并非一般的朋友相互吹捧祝贺之俗作,而多是有感而发,写了诗,送给好友欣赏点评。这些诗看似朴实无华,其实内蕴微妙,感情深重,哲思丰富,甚至禅意绵绵。

艰苦持气节,书画伴清贫。如果说文人书画之要素是学问、才情、人品与思想的融合结晶,那么原石民的人品气节,可谓光风霁月,玉洁冰清,更为时人所景仰。原石民当年在天津举办画展,名声大震,只因为他断然拒绝卖画给日本人,从此便不得安生,不得已先后移居北京和太原,直至最后回了家乡晋城,蛰居深巷,诗画自慰,清贫一世,病老一生。颇有点“生既行笃挚,死亦要精神”的傅青主之气节。这是原石民先生人生、人品最光辉的一页,也是原石民诗画人生折羽失光、默默无声地终老家山的缘由之一。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