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书画>报纸>  4月25日,本报读者沙龙四月号活动在太原市碑林公园举行,百余读者冒雨参加观春花赏碑林看拓字习书法

4月25日,本报读者沙龙四月号活动在太原市碑林公园举行,百余读者冒雨参加观春花赏碑林看拓字习书法

日期:2010.04.27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关键词】本报 读者 沙龙 四月 活动 太原市 碑林 公园 举行 百余 读者 冒雨 参加 春花 碑林 书法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50(热线互动)

【中图分类】G2,Q4,K9,J29

【全文】

本报4月26日热线消息(记者 陈力方 孙亮)花香草绿,翰墨芬芳。昨日上午,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本报读者沙龙四月号“观花识树赏碑林”活动在太原市碑林公园如期举行,百余书法和花卉爱好者相约于此,流连于水榭廊桥间,游园、看花、闻香,并欣赏了明清大家傅山的书法碑刻。 8时30分,太原铁路局老年书画协会和老年花卉协会的22名读者就早早赶到现场,成为本次活动最早到场的热心读者。他们的组织者张先生还扛着专业摄像机,记录着活动的点点滴滴。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说:“以后再有这样的活动记得通知我们啊,每个活动我们都能参加。” 9时30分,活动正式开始,百余读者分成两组,在讲解员和园艺师的带领下,开始参观。从北园到南园,从碑林到画廊,从园林到花树,大家听得聚精会神,有人认真做笔记,有人拍照摄像,一些书法爱好者驻足碑前,认真地揣摩每个字的结构与笔法。 太原市碑林公园建于1990年,是太原市惟一一座五星级公园,是一座专门陈列和展示明清书法碑刻的文化公园,收藏了418块书法碑刻。公园分南、北两园,北园是个人书法碑林——傅山碑林,傅山先生或是草书,或是隶书,或是篆书的碑文,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变得栩栩如生。南园为三晋碑林,凝聚了明清许多书法大师的艺术精华。 这里还是一座小型的植物园,大家在细雨中欣赏到了青桐、海棠、紫荆、沙枣、牡丹、合欢、芍药等植物花卉,尤其是高贵的玉兰、紫色浓郁的紫荆花、粉白迷人的樱花,烂漫的榆叶梅、香气扑鼻的丁香、有趣的痒痒树,都让大家流连忘返。据公园的园艺师介绍,这里有各类花卉100多种。 游园之后,专业技师为大家现场进行了拓字演示。听着“啪啪啪”的拓包声,闻着淡淡的墨香,许多读者都说:“真是长了见识啦。”有的读者还拿起拓包,亲自尝试了一下。 在北园,有3个石板做成的练笔台,练习者可面朝碑刻,蘸上水临摹书法大师的字。尽管下着小雨,练字台都湿透了,无法看出效果,但依然挡不住书法爱好者的兴趣,尤其是孩子们的兴致。一位国学幼儿园的老师还带来几名学生参加活动,身穿唐装的老师认真地教起了孩子们握笔的姿势。公园工作人员说,公园不仅给游客提供毛笔,平时还免费提供开水、急救药品、书籍、雨伞、棋牌、万能充电器等物品。 短暂的雨中游园结束了,正如傅山先生所书:“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公园的自然人文景致深深吸引了大家,许多读者倘徉在春花深处,揣摩在碑林之间,久久不愿离去。

年轻妈妈又记录又拍照

活动中,一位年轻女士边拿着本记录,边拿着相机对各种植物拍。这位女士叫王文丽,带着4岁的儿子来参加活动。随行的还有她的母亲,老人负责照顾孩子,她则负责记录。 “儿子还小,拍回去好让他好好认一认。”王文丽不仅拍照记录,每种植物的学名是哪几个字都要问清楚。一株盛开得非常烂漫的紫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听讲解员说这就是紫荆花,大家更是兴趣盎然。“这个紫荆花跟香港的那个紫荆花一样吗?”讲解员忙跟大家解释,这株紫荆花,字跟香港的紫荆花一样,但品种却不一样。 看着如此娇艳珍奇的花,王文丽更是不肯错过,拿起相机左拍右拍,在本上记了又记。 一圈走下来,王文丽的本上已是密密麻麻地记了好几页。

四岁孩童、八旬老者都来了

“我今年4岁,小名叫铛铛,现在在上幼儿园。”刚刚到了活动现场,铛铛就迫不及待地做起了自我介绍。他是参加本次活动的最小的读者,在现场表现得非常活跃。铛铛的妈妈说:“这次带铛铛来,主要是想让他认识一些花草树木,石碑上的内容对他来说,还是太深奥了。” 年已八十的陈老先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别看陈老先生一把年纪了,精神头可不输小伙子。导游讲解时,陈老先生总是站在最前面,又是听又是记,还不时发问。在一块石碑前,陈老先生还用手指当笔,在空中比划着,很是认真。“书法已经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一天不写字就浑身难受。”陈老说。

拓字技师成“明星”

活动现场,一位穿着红色夹克的小伙子成了大家追捧的“明星”,他是公园的专业拓字技师刘勇。 拓字演示现场,读者们把刘勇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前面的目不转睛、后面的都踮着脚看。用来拓字的宣纸事先已贴在碑上,刘勇拿着拓板和拓包有节奏地拍打着,不一会儿,一个完好无损的拓片就做好了。看着拓字,读者们感叹不已,纷纷现场请教。 “这种拓字在其他石碑上也能完成吗?”读者王先生好奇地问。“最好是在青石上,因为青石硬度高,时间久了,也能保持字的清晰完整。像汉白玉做的石碑,年代久了之后,碑文的完整性就大打折扣了。”刘勇说。 说着,王先生拿着拓字的拓包拍了起来。“你这样不对,拍打是有技巧的,力量轻重的控制、如何借力都是有讲究的。”“如果拓一张完整的拓片(长约6尺,宽约2尺),大概得拓多少次?”有读者问。“完整地拓下来得万数来次吧。”刘勇说。 一连串的问题炮轰后,王先生说,总算长见识了。以前他见过拓出来的字,非常漂亮,今天有机会看到制作工艺,真是难得。

除署名外,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徐麦丽 实习生 王欢 赵亚男 采写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钟清 武六红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