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研究与其他>报纸>  一部扎根人民生活的红色大戏

一部扎根人民生活的红色大戏

日期:2014.12.22 点击数:84

【类型】报纸

【关键词】一部 扎根 人民生活 红色 大戏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09版双塔

【中图分类】C91,J0

【全文】

边素庭

一个故事,源于城市本土,又迸发出时代的新精神;一群人物,从历史真实中走来,又超越于现实原型;一部大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光耀千秋的山西红色文化。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献礼作品,新编红色题材现代晋剧《上马街》于2011年7月在太原工人文化宫首次上演。

由此,迈开了这部精品剧目的漫漫创演历程……

习近平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在这样规律的指导下,还要有着对人民发自内心的感情,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发自内心的珍惜。晋剧《上马街》是根据解放太原时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故事就发生在太原上马街的一个四合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地下党经过多方努力秘密取得太原的“城防图”。为了转移和传送这份情报,四合院的人们历经艰辛和危险,最终完成了这个攸关太原解放的特殊使命。

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一大要义。导演雷守正认为:“唯有真实,才能打动观众;也唯有真实、可信,才能更加感人。”正是有着这样的强烈使命意识和浓厚的创作激情,剧作家和晋剧表演艺术家们才能塑造出剧中众多的形象鲜明、性格突出的艺术人物。而这些血肉丰满的人物,不是剧作家的凭空臆造,也非张冠李戴的硬拼杂凑,他们的原型就是曾经在我们这座城市战斗过,为之流血甚至牺牲的革命者,还有普通人民群众。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如再普通不过的一朵浪花。而一旦历史的聚光灯对准他们时,瞬间就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精神的强大能量,为艺术作品贯注了不灭的灵魂。

他们是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的地下工作者。我党派在太原潜伏的情报员,以一个叫“谦益信”的车行做掩护,竭尽全力搜集重要军事情报。在太原解放的前夜,成功策反阎锡山一名侍从军官,制作出万分之一的军用太原作战地图。全套50多张图塞入自行车内管、车胎后,被情报员成功携带出城,送到太原前线总指挥部,为太原胜利解放作出特殊贡献。曾获金鸡奖的文献纪录电影《决战太原》中就有这个素材。

他们是最不起眼却能作出最不平凡牺牲的普通百姓。其中有一位20岁出头的少妇,她不是共产党员,没有任何公职,却与丈夫多次为共产党送出情报。太原解放前夕,她将藏着绝密情报“城防图”的蜡丸放入自己身体的最隐秘处,化妆成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妇,徒步穿越五道阎锡山军队的检查点,历经重重险阻,最终把情报送抵解放军太原战役前线指挥部。为此,她承受了一生的病痛:子宫受损,终身不孕。

还有晋夫、黄樵松……许多为黎明的到来而牺牲的人们。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一一聚合、演化、凝聚成了剧中的修车师傅车伍儿、地下党员徐光明、辛亥革命老人齐奶奶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通过生活在四合院的人们心灵深处积淀的大信大义,展示出历史大变革中的人心所向。

习近平指出,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上马街》自演出以来,不断精心打磨粹炼,愈来愈具有太原特色,愈来愈彰显山西韵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爱赏。

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学文认为,《上马街》以小环境体现大城市,以小人物讲述大事件,用普通人的抉择和视角,展现历史的必然性。正如此言,《上马街》把走卒贩夫这些看似平常甚至庸俗的小人物置于艺术舞台的中心,让他们成为历史舞台的主人,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视角,一种表现手法,更是用晋剧这种方式传递了人心向背的历史定律。这些说着太原话、住在上马街、平凡而孱弱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也有意想不到的大无畏。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土的才是民族的。编剧赵爱斌表示,该剧在风格上以写实为基调,以老太原的旧地名、人物、事件、语言为主要戏剧元素,力图用浓郁的民情、民俗勾勒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底层民众的精神风貌,展现他们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德。

“家住太原在城东,没人知道我的姓和名。草木一秋人一世,一秋一世是天两重。”演出一开场,修车师傅车伍儿轻声唱着太原莲花落,熟悉的太原方言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整部剧中,诸如“上马街”“海子边”“鼓楼街”“晋源”“北营”“进山中学”等耳熟能详的地名,“光眉俊眼”“切塌”“假眉三道”“机敏”等熟悉的太原方言,就连联络暗号都是“爱吃咱太原的三搅面擦尖”这样的方言土语,还有四合院里的修车师傅、接生婆、卖烧土的,立在院边的平板车、大扫帚,院中的大树、修车摊……该剧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普通老太原人,展示的一幅幅“老太原风情画”,直让每一个太原观众备感亲切,更让每一个外地观众大呼过了一把“原生态”的瘾。

饰演车伍儿的主演牛建伟说:“第一次看本子的时候,我流了三次泪,这是一部走心走情的戏。这部戏里我的表演理念是,用心、用情、用神、用韵,把小人物演绎得入骨三分。”三

习近平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他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上马街》首演以来,获得“欢庆十八大”太原市优秀剧(节)目奖、山西省现代戏新剧(节)目汇演优秀新剧目奖、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荣誉,还被列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向全省党员干部推荐的8部文艺作品”之一,是唯一入选的晋剧作品。2013年11月,作为从全国27个剧种139部剧目中挑选而出29台参评剧目之一,《上马街》在苏州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获得优秀剧目奖,主演牛建伟荣获优秀表演奖。

继2005年《范进中举》、2007年《傅山进京》之后,今年10月31日、11月1日,《上马街》受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第三次进沪,在天蟾逸夫舞台连演两场。这是继前两次抱走两座“白玉兰奖”后,第三次参评“白玉兰奖”。

一部戏的艺术价值,终究要通过舞台表演而呈现。为参演上海国际艺术节,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对《上马街》进行了第六轮修改和重排,“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使剧情更张弛有度、疏密得当,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浓缩于有限的舞台中,用几个小人物的命运演化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在语言对白、音乐唱腔、服装布景等方面强化了山西的民俗民风。其“多人多事”的线索设置,也打破了戏剧“一人一事”贯穿始末的情节格局。尤其是这部戏汇集了谢涛、牛建伟、梁美玲、王波、郑海珍5位梅花奖和国家一级演员、9位“杏花奖”获得者,集结了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几乎全部精锐……

这些努力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观众的良好回应——二度“梅花奖”、二度“白玉兰奖”和“文华奖”获得者谢涛饰演的齐奶奶,刚从“房门”出来一亮相,观众就是一声“好”,赢得“碰头彩”。牛建伟扮演的修车人车伍儿,身穿黑褐色厚棉袄,时常猫着腰,双手插在袖管里,一个几分钟的唱段,观众鼓了三次掌……

很多看过《范进中举》和《傅山进京》的上海戏曲界专家,对《上马街》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一如既往喝彩连连、津津乐道。专家认为,从草根人物入笔表现重大题材,是《上马街》作品的巧妙之处。作品寓意深刻,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隐于故事之中,脱离了过去说教的窠臼。原上海文艺创作中心主任邹平说,这个戏是关于太原解放的题材,创作难度很大,但剧组把这个红色戏写成了“良心戏”,通过从小人物着手,写出了历史转折期的民心向背,又有极其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非常好看。

参加完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后,《上马街》又转道苏州、常州、徐州、郑州、晋城等城市开展巡演,传播山西红色文化,弘扬晋剧优秀艺术。

习近平指出:“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上马街》正是如此这般走来——首先是一部有核心价值观、有筋骨的戏,同时也是一部有艺术魅力、有温度的戏。

她的艺术生命一定会长久下去的!这不仅仅是祝愿,亦应该是规律使然的结果!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