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医学>报纸>  “四计”问诊中医药

“四计”问诊中医药

日期:2007.07.06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关键词】问诊 中医药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B2版(太原新闻)

【中图分类】R2

【全文】

——中医没有科学依据,废除中医; ——陈晓旭之死,说明中医药无用; 这样的论调喧嚣一时。“非典初期,病人病死率在90%以上,后在诊治中使用了中药,结果在太原收治的病人中,仅有一例死亡,大收其效,事实胜于雄辩。”前不久,在太原市中医药创新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老中医说:判别中医药是否科学,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能否治病救人。数千年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中医不是该不该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 ——规模小,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弱; ——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等问题突出; 这是中医药症结所在。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从2002年起,太原中医药开始从困局中寻求创新之计,时至今日其效渐著。

第一计:九院合纵

集团作战弥补弱势,特色专科打出品牌

2002年12月,对于太原市中医界来说,发生了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以太原市中医院为龙头,由太原中西医结合医院、杏花岭区中医院、小店区中医院、晋源区中医院、迎泽区中医院、娄烦县中医院、清徐县中医院、阳曲县中医院加盟,组成中医医疗集团,当时被誉为全省“首艘中医医疗航母”,旨在高效配置中医资源,使各医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人才、技术、设备、病床、特色剂型流通使用,一举打破了长期以来单兵作战的弱势,打响太原中医药创新发展第一枪。 对此,太原市中医院院长焦国梅深有感触,她说:经过四五年的整合与市场实践,已形成一批特色专科和项目。目前,特色专科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患者前来求诊。

第二计:名医挂帅

传帮接代不分门户,名医带徒百花争放

唐代名相狄仁杰、宋代名相文彦博都是当时知名医家;上世纪60年代非手术治疗宫外孕轰动世界;头针、九针的研究确立了国际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专科医院发展迅速,太原在全国中医药界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今年适值傅山诞辰400周年、刘绍武诞辰100周年,太原中医药界人士一致认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加大名老中医带徒作用至为关键。 就太原市中医医院来讲,上世纪60年代初“小儿王”王中三,名老中医李学义、韩国玺、赵培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科圣手”张刚,内科专家金振堂、郝玉明,妇科专家赵彭如,肛肠病专家郑明印,一代针灸名家马云奇,儿科专家戴高升等都是师出名医,他们摒弃门户之见,达到了诊病之法共通共用,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的诊疗水平。

第三计:四药先锋

充分利用道地药材,相关产业借势发展

太原道地中药材以柴胡、板蓝根、金银花、黄芪最为知名。众所周知,中药源自天然植物,毒副作用小,具有保健、治疗、预防、康复等天然优势,在各种功能性疾病、病毒性、心理性亚健康状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农民种植药材还可以绿化荒山,脱贫致富。发挥药材区域优势,是太原中医药创新又一可贵之处。 2005年,道地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使得太原市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开始走向正轨。目前,太原市种植中药材已成为娄烦、阳曲、古交等贫困地区农民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占到人均纯收入一半以上。在这3个地方形成2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基地。仅娄烦而言,现已发展中药材专业村26个,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太原中药材种植品种除柴胡、板蓝根、金银花、黄芪外,尚有30多个品种。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使得种植有了相当规模,更成为全省农业增收的一个亮点。 7月4日,记者来到位居太原的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采访得知,该校3个系近20个专业全部围绕中医药特色设立,主要是为我省乃至全国医药和医疗卫生、防疫保健、食品质量监测等部门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最近的一次就业洽谈会上,学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可喜现象。

第四计:兵发社区

医药特色适宜推广,简便廉验惠泽民众

“中医药到农村进社区,是老百姓的福音,中药费用低,简便有效,让许多看不起病的人得到了医疗帮助。”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文渊局长说,今年,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将进一步被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参加这一制度的农民使用中药,可得到的补偿比例会有所提高。同时,鼓励有水平的中医专家到社区服务。目前,太原市具有浓厚中医特色的三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初具规模,中医适宜技术正在全市逐步推广。 就在记者采访行将结束时获悉,继迎泽区等地之后,尖草坪区制定的中医进农村社区方案也已出台:通过中医药参与新农合,提高医药诊疗使用率,大幅提高农村和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的可及性,减少费用。同时,要将所有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和中成药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补偿比例提高10%以上,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也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提高20%以上补偿比例。诊疗服务中,充分利用中医自然疗法、非药物疗法,将中医药平均使用率提高到60%以上,承担乡村社区50%的门诊任务和30%的住院量。 尽管太原中医药在药品创新、市场占有份额上弱势明显,但让人们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几年的创新探索,太原中医药终于走出了迷局和困境,其诊疗效果及简便廉验的特点更加深入人心,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报记者 范珉菲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