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研究与其他>报纸>  黄土上留存的指尖艺术

黄土上留存的指尖艺术

日期:2012.12.14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关键词】土上 留存 指尖 艺术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4版(聚焦经典)

【中图分类】P5,J9

【全文】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对黄土再熟悉不过。但是,对依托黄土而产生的艺术,大都不会太留意,也或就不知道。不久前,游太原净因寺时,寺内的土堂大佛给了我太大的震撼。由此,我把它称为“黄土上留存的指尖艺术”。

明末清初晋阳名流傅山先生曾为土堂大佛留下:“根柢河流落,风尘来土堂。主人不软美,得无黯江乡。”“明月上东岗,汾河忆土堂”的大量诗句。

土堂大佛并非山西唯一的土雕大佛。论高,它比不过稷山的土雕大佛;论年代,它与稷山土佛虽都产生于金代,但稍晚。但是,从大佛的细部而观,土堂大佛堪称精品,无以比拟。

土堂大佛为莲花座佛,高约10米,高额隆鼻,两耳垂肩,眉眼修长,慧目如珠;其身相宽厚,结跏趺坐;法衣线条简练、纹饰凝重;脑后是象征大光明、大圆满的光圈。佛像通体高大、肃穆庄严,望之使人心无杂念,肃然起敬。大佛宝相庄严,衣襟似随山风轻动,周遭各护法俱皆栩栩如生。

现存碑文中记载的大佛 “常”而“怪”。“常”即平常,指(是说)人世间供奉佛像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怪”则是指人世间供奉的佛像大多是“金镕”、“铜铸”、“石雕”、“木刻”,还有泥塑的,而这一佛像则是以一块完整的土而成就的。

太原市崛 山文物保护所吕书记说,清乾隆碑记载,大佛创自汉间。但目前没有找到文字记载。当初,大佛建成后并无保护措施,明代加了窑镟,清代又在外建了楼阁,形成了现在从里到外的大佛、窑镟、古佛阁三重结构。这些都是为了庇护大佛而建。

大佛顶部,清代彩绘的云纹妙曼、清爽,随着时光的推移,有的地方剥落严重,为此今人进行了补绘,技法差异一目了然。吕书记说,古人是在做事——用心;今人是在做活——打工。由此,我们不得不有这样的感慨:真正的艺术,非用心不能做好。

先有土堂大佛,后有土堂村。或许因为如此,土堂村人对大佛怀有至深感情。“文革”时期,在一片“破四旧”的风潮中,红卫兵曾侵入净因寺,试图破坏这里的文物,智慧的土堂村民用粮食在土堂大佛前筑起“粮墙”,假称粮仓,使土堂大佛逃过一劫。如果没有土堂村民的保护,土堂大佛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样子。这是土堂大佛之幸。

净因寺的“土堂怪柏”是古阳曲八景之一。傅山先生曾有“土堂怪柏……崖中大佛…… (大佛立于)翠柏丹崖之间。”说它怪,是因为这里曾经“柏树丛生,根柯盘峙,如龙形凤。千奇百怪,郁郁葱葱。”还因为它多到数不清。

这里有一个传说,古时一位将军带领一队人马从此经过,看到怪柏,惊叹不已。主持对将军说:“你能统领千军万马,但你却无法数清这柏树有多少棵。”将军听后,心里不服,便命人细数。士兵每数一棵就贴一张帖子。可数完后,再一看,又出现了许多没有帖子的柏树。不管你如何数,如何贴,终有数不到的柏树。将军叹曰:“真乃神怪也!”

如今,“土堂怪柏”仅有两颗枯树遗存。虽然看不到生机盎然的怪柏,但通过美丽的传说,我们可以感知旧日这里别样的风景。“怪柏”不存,天灾,还是人祸?无论如何是个遗憾。

在净因寺,一个前几年的武装抢劫文物事件,让我们特别想一睹“柏根木雕”。本世纪初,一部以净因寺为外景拍摄的电视片公映,这里的明代柏木根雕观音像、十八罗汉进入贼人视野。2003年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20余名武装劫匪进入净因寺试图抢劫。这一次也是在土堂村民和看护人的努力下,击败抢劫者,使这批珍贵文物得以完整保存。

关于净因寺,关于土堂大佛的故事和传说太多太多,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这里的保存所在值得珍重。

如今的净因寺,已被民居包围。进入土堂村,沿着狭窄的街道蜿蜒数百米方可到达。

如此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很高的建筑,局促在那么一片混乱的民宅中,实在是个遗憾。当然,这不能全怪这里的村民。世代繁衍居住,他们也需要有扩展的地盘。只是,这里缺了规划。如果决策者能有点长远的眼光,文物保护、开发的意识更强一些的话,如今的环境可能会更好一些。据江涛所长介绍,有关规划已经制定,实施希望很大。这也许是净因寺的福音吧。

郝大为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