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研究与其他>报纸>  10月20日,本报“新闻网聊”栏目的三位主持人相约晚报聊吧的十余位网友秋游省城崛山,层林尽染处,网友喜相逢,大家赏红叶,互递相识的快乐;说登高,共话对晚报聊吧的喜爱

10月20日,本报“新闻网聊”栏目的三位主持人相约晚报聊吧的十余位网友秋游省城崛山,层林尽染处,网友喜相逢,大家赏红叶,互递相识的快乐;说登高,共话对晚报聊吧的喜爱

日期:2007.10.23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关键词】本报 新闻 网聊 栏目 三位 主持人 相约 晚报 网友 秋游 省城 网友 喜相逢 大家 红叶 互递 相识 快乐 登高 共话 晚报 喜爱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11(新闻网聊)

【中图分类】G2,B84

【全文】

风情——民歌嘹亮

初五的月亮:我第一次来崛围山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来这里的人很少,上山的路还不全都是台阶。没有想到现在来登山的人真多啊,上山的路口停满了各种车辆,上山的台阶几乎都挤满了人,从山脚向上看,一条人龙蜿蜒而上,直到山顶的那座塔下。更没有想到的是,山脚下有人唱山西民歌,那种感觉真好。 万灵儿:站在山脚下看着红绿相间的大山,呼吸着城市里不会有的新鲜空气,感觉真好啊,这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作“秋高气爽”。不知道是谁,在山脚下的某处树林里唱起了山西民歌,绿树掩映下,只闻其歌,不见其人,真是别有一番情调。 深蓝:这民歌唱得真叫个粗犷,不知道是不是旅游部门专门安排的特色节目,如果能再添个女民歌手,来个对唱就更有韵味了。先赏民歌再爬山,伴着音乐,登山都不觉得累。

攀登——老幼强劲

可人的风儿:登高的人真是多啊,大家都碰到那两位老婆婆了吧。我打听了,两位老人是母女俩,女儿60多岁,妈妈都已经80多岁了。这位80多岁的老婆婆无论是身体还是意志力都是一级棒,她拄着拐杖几乎就没有停下来休息,一直稳稳地登到山顶,比我也就慢了几分钟。真是让人佩服! 月光:爬山时,那些孩子是最快乐的,也是精力最充沛的。他们一路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往山顶前进,快到山顶时,几个孩子开始手脚并用,他们是我们队伍里最先爬上山顶的。我一路担心他们的安全,紧赶慢赶地往前跑,想跟着他们,可就是怎么都跟不上。 初五的月亮:孩子的精神头真的是不能比,我家8岁的女儿,和小伙伴结伴,第一时间爬上山,第一时间走下山,我根本跟不上。 秋日暖阳:我看最差的就是像我这些常年坐办公室又不锻炼的人,上几个台阶就喘得要命。遇到最搞笑的是我后面的一个年轻人一路爬一路唱:“前头那个老头,你慢点爬呀慢点爬”。我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单位集体来爬山的,他前面的老头是他们办公室年龄最大的一位,已经快60岁了,他们一帮年轻人在后面跟都跟不上,只能喊人家慢点走。 简单:平时不少人都要去健身房做运动,其实我觉得还是到大自然做运动最健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青山绿草,真是让人精神,要是有空每个月爬一两次山,大家的身体肯定都要好很多呢。

赏景——层林尽染

单翼天使:还没到山脚下的时候就能看到山上有或红或黄的秋叶,早就听说山上有枫叶,可是上山的路上却找不到一棵枫树。下山时,网友“泉泉”突然在路边山坡上看到了一棵枫树,大家都举起了相机拍下来,留作纪念。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那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新力量:10岁的儿子在车上就开始背诵课文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来到山脚下,果然是层林尽染,下山时候回头再往山涧望去,红的,黄的,绿的,橙黄的,浅绿的,满山铺开,虽没有找到大簇大簇的红叶,但这种层层叠叠的美更加醉人。

温故——历史传说

希望的我:我临行前查了查关于崛 山的资料。崛 山古称“屈围”,今称“崛 ”。“崛 红叶”是旧阳曲八景之一。山上的多福寺,始建于唐贞元二年,明洪武年间重建。寺为三进院,其中二进院有傅山读书处,洞外壁有先生墨迹。东侧即红叶洞,是傅山先生著书行医的地方。 深蓝:我手头正好有一本《幼学琼林》,上面有“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登山回来后,我就给儿子讲起了登高的传说。东汉时期,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将有瘟魔来袭。是日,桓景按照费长房的关照,全村人佩茱萸、登高山、饮菊花酒,直至晚上回家,只见家中“鸡牛犬羊,一时暴死”……从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等就作为避难消灾的风俗流传开了。

碰头——原来是你

爬上山顶,已经接近中午,参观完多福寺后,在寺中的一块空地上,大家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从网络走进现实,只听见一声声:“哦,跟我聊天的就是你啊。”“呵呵,原来你不是小孩子啊。”…… 阿海:我来自浙江,如今在太原做服装生意,呵呵,以后大家买女装找我好了,我给大家多多打折。今天认识这么多太原的朋友,真高兴。 可人的风儿:我是学建筑设计的,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到大山里去,老师会随手捡起一块石头,让我们说出是什么材质。呵呵,真不是女孩子干的活儿啊。我很早就开始看山西晚报了,以前只看“老西儿”这个漫画栏目,后来一次无意发现了“新闻网聊”这个栏目,于是加“小康”为好友开始聊天,现在每天晚饭后,都想进去说几句。 新力量:呵呵,因为从事广告设计、制作的关系,我经常在网上与客户联系,晚报新闻聊吧创办没多久,我是无意中加入的,没想到越聊认识的朋友越多,我如今都成“资深网友”啦。 泉泉:我从事建筑工作,今年上半年从内蒙古回到太原,发现有晚报聊吧,进去聊天感觉挺有意思的,如今都快成习惯了。 龙城马克吐吻:我经营油漆,你们谁要装修家,找我,什么牌子的油漆都能搞到。 蓝妹妹:我在社区做社工工作,以后要有关于社区的话题,我肯定能成为发言主力。

晚报小康:久闻其名,不见其人;久见其文,不见其形。在这样一个静水流深的深秋,十几位网友与晚报小康终于互睹庐山真面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相信在以后的山西晚报聊吧里,会有更多的网友加入进来,把更鲜活、更动人的新闻故事传递给小康,传递给读者。

本报记者 李雅丽 见习记者 张玮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