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研究与其他>报纸>  2008:新一轮飞跃的里程碑――山西省忻府区教育系统摆开三大战场促发展全记

2008:新一轮飞跃的里程碑――山西省忻府区教育系统摆开三大战场促发展全记

日期:2009.01.2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关键词】新一轮 飞跃 里程碑 山西省 忻府区 教育系统 摆开 战场 促发展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8版

【中图分类】T,2,F2,I2,E9,G8

【全文】

王楠 杨晓岗 刘秀丽

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右一)在忻府区慰问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的大学生。右二为忻府区区长霍富荣。

“2008年,是山西省忻府区教育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是区委、区政府对教育投资最大的一年,是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档案资料建设、学习化学校建设等方面变化最大的一年。这一年,忻府区接受了省政府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并以较高的成绩通过了初评”。说起刚刚过去的一年,忻府区教育局局长卢维忠,满脸的自信、自豪。

  忻府区现有中小学校303所。其中,初中38所、小学265所,初中在校生17721人,小学在校生32291人,教师3342人。区教育局领导班子,从去年初开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迅速确立了“关注百姓生计,构建和谐教育”的战略方向,走遍全区每个村落、每所学校,开展了声势浩大、扎实细致的教育状况大调查活动,找准了全区教育发展的6大症结,即“基础不牢,档次不高,信息不畅,师资不足,课改不深,活动不实”。具体来说,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设施设备不达标准,信息化技术教育滞后,教师流动及补充机制不完善,课堂教学改革不得力、课外活动开展不扎实。

  之后,忻府区教育局打响了以革除6大弊端为主攻方向的教育发展攻坚战,即刻打响。

第一战场:“三大工程”夯基础

  1.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工程

  忻府区各学校的校舍,大多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且土木结构居多,现在已大部分房顶漏雨、地基下陷、墙壁裂缝,因而基本上成为危房。卢维忠率教育局领导班子,走遍了全区每一所危房学校,现场办公,现场拍板,迅速确立了“三定一筹”的工作措施:“三定”――定责任人、定完成时间、定工程质量;“一筹”――多渠道筹措危改资金,努力做到上级专项拨款与教育系统自筹、乡村协助结合。他们还确立了“及时整修C级危房,彻底消除D级危房”的工作思路。近年来,这个区累计投资4800多万元,维修改建学校80余所,改造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仅2008年,他们就新改建维修学校26所,施工面积1万余平方米。

  这个区还将危房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结合起来,初中由原来的43所撤并、整合为38所,小学由原来的338所撤并整合为265所,并先后建立起由庄寄宿制小学、三交寄宿制学校、杨胡寄宿制小学、阳坡寄宿制中小学等学校;去年冬季,他们又投入35万元专款,完成了寄宿制学校的暖气配套工程。

  危房改造的关键是,要有一个长效的资金机制。为此,区委、区政府召开联席会议专题讨论。区委书记王志刚多次强调,要把校舍危房改造当作百年育人的基础工程,首选工程,做好做实,不留隐患。区长霍富荣在人大会上郑重承诺,区财政每年拿出240万元,作为危改专项资金。

  2.设施设备配套工程

  忻府区从1996年通过“普九”验收后,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添置较少,图书器材陈旧落后,数量不足,档次不高,明显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更为滞后。很多农村学生以为计算机就是数学课上使用的计算器;还有一些学生,计算机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实际操作却无法进行。学校不能开设计算机课,教师不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不能享受高质量教育。“信息不畅”成为该区现代化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区教育局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下大气,舍得投资,多措并举,书写了忻府区教育史上重要的一页:一是通过政府、个人、社会“三条腿走路”的办法,筹措资金600万元,配置省定标准计算机1557台,使全区2/3以上的学校享受到了信息技术教育;二是全力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这个区把“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作为区政府给老区百姓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总投资1120万元,其中区政府和学校承担320多万元。经过艰苦鏖战,全区104所农村小学教学点、185所农村小学、40所农村初中全部使用上了远程教育系统,满足了农村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三是完善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等设备。在2007年区政府拨款200万元、新添体育器材22套、实验仪器23套、改建标准化实验室2个、添置图书3万册、装置多媒体教室32个的基础上,去年为了使全区小学的设施设备完全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的要求,区政府再次决定拨专款1500万元,用于配置图书、物理、化学、生物仪器、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以及一些实践课器材。如此大的投资规模与力度,在忻府区教育史上尚属首次。

  目前,这个区共投入552万元资金,购置图书65万册,初中生人均31册,小学生人均16册;投资380万元,购置初中理、化、生和小学科学、数学仪器,全区15所中小学达一类标准,284所中小学达二类标准;投资360万元,购置音、体、美器材,首次在这一方面全部达标;同时,投资208万元,改造了20所学校的40个理、化、生实验室。

  3.校园建设工程

  校园环境是学校自塑形象的窗,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石,校园管理是学校科学发展的保障。卢维忠局长把校园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在硬件上,从绿化、美化、硬化切入,大搞环境整治,培养起一批绿色校园、花园校园;在软件上,把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经验汇总作为主要内容,每个学区、学校,都建立了标准档案,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编订了校本研训手册,使各学校迈上了科学管理的发展轨道。这个区唯一的一所区直小学――东街小学,多年来致力营造校园书香氛围,注重环境育人,学校所有墙壁都成了“文化墙”。名人画像、忻州山水、师生书画、安全常识、知识百科等都是“文化墙”上的“常客”。温村中小学多年来致力于校园绿化建设,校园绿化面积在60%以上,被师生亲切地称为“小氧吧”。如今,硬化、绿化、美化、香化、亮化,已成为这个区校园建设中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战场:“三大机制”筑根基

  1.构建危房改造长效机制

  区委、区政府在“及时整修C级危房,彻底消除D级危房”的指导思想下,经过四套班子联席会议专题讨论,决定从2007年起,区财政每年拿出240万元,教育局筹集260万元,共500万元,作为危房改造专项资金。这一长效机制,保障了全区危房改造工作的顺利完成。

  2.完善教师聘用机制,解决“师资不足”矛盾

  忻府区农村学校居多,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原来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为了解决这一现状,他们采取了3种办法:一是建立长效聘任机制。从2005年开始,每年从人才市场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100~150名,全部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新聘教师一律实行合同管理,打破了多年的“铁饭碗”;二是健全支教制度。从2006年开始,城区学校每年派100名教师到农村任教,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经验在农村开花结果;三是积极联系忻州师院的大学生到农村顶岗支教。从2007年开始,忻州师院每年派出400名优秀大学生下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这一举措受到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高度重视和首肯,并作了专门批示。教育部周济部长专程到该区视察此项工作。去年,他们又出台了“送教下乡”活动方案,让省、市级教学能手在农村学校上示范课,以此带动全区的课改。现在,该区已经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退的激励机制。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动力、极具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3.实施经费保障机制

  从2005年开始,区政府把教育经费全部纳入预算、存入专户,保证了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全区每年足额拨出义务教育经费,有效保障了全区义务教育的顺利开展。2007年,全区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区教育局把这一惠民政策作为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此项政策共涉及到农村33所初中、276所小学38849名学生,共免除杂费502.18万元。2008年,城区所有学校也实行了免杂费政策;同时,“危改”专项资金、寄宿生困难生活补助金、教科书减免资金、中小学生公用经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等,也全部到位,并拨付到各学区和初中学校。

第三战场:“三个突破”提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这个区在这一方面,主要是抓了“三个突破”:

  1.抓好“1+1”课评活动,实现校本研训大突破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有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课堂教学改革深度不够、力度不大的问题已经凸显。为此,忻府区教育局提出了“大力开展校本研训,建设学习化学校”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