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武学>报纸>  法外尺牍

法外尺牍

日期:2009.12.14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副篇名】介子平武鼎明

【关键词】法外 尺牍 介子 平武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11版(文史)

【中图分类】O4

【全文】

金文、碑版之迹因有工匠加工印痕,故有失原貌,奏章、文书之迹因书写时的谨小慎微而略显矜持局促,榜书、匾额之迹因鼓努为力而多带声势虚张。尺牍、信札则不同,独坐案头,临纸命笔,或表白,或暗示,或辨解,或寄托,笔随心境张驰,心随笔画畅阻,尺幅短小处走龙蛇,三言两语间焕神手。慷慨陈辞侃侃而谈时,已达臬外之意,叙旧清言娓娓道来时,只是纸短情长。尺牍幅面皆不大,却因轻松活泼、典雅精致,其势丝毫不在气韵饱满、酣畅淋漓之大幅之下,其趣更在规矩之边,法度之外,陆机手札《平复帖》、王珣素笺《伯远帖》、怀素寸楮《食鱼帖》、李白逸翰《上阳台帖》,无一例外。

东迁的王羲之得知祖茔被毁后,悲愤万分,懑然写下了著名的《丧乱帖》。当写至“号慕推绝,病贯心肝”时,行笔仓促凝滞、周章失措悲恨之状,溢于言表,一连两句狂澜般的“奈何,奈何”,读之切齿愤盈,观之苦涩不堪。这与之书写《快雪时晴帖》时的惬意称愿心情、云烟在纸胸怀、从容自若行笔,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无意于书,反使书法越发得自然,虽无意于书,却也外见筋骨、内含刚毅。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与兄杲卿分别任平原、常山太守,在山东、河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杲卿幼子季明曾往来两地,联络沟通。叛军陷常山时,杲卿阵亡,季明被砍头。叛军平定后,真卿命人寻访杲卿家人下落,结果只从常山携回季明首骨。当夜颜真卿秉烛枯坐,低回掩抑,激昂悲切,声泪俱下,奋笔写下了惊世雄文《祭侄文稿》。整篇作品纵笔浩放,遒劲力健,或若篆籀,或若镌刻,或渴笔枯墨,或飞白牵带。全文268字,涂改34字,且一涂再涂,反复圈盖。当书至“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结字逾紧,能力透纸背,黑墨成团,却入木三分,由字而引筋入骨,进而由肺及心。至“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处,由行而草,字不结体,时疾时徐,工拙物外,忽尔有藕断丝连之挪走,忽尔似细筋盘曲之缠绕,其愤难抑也,其情难诉也。其妙解处,无意于工而工,无意于佳乃佳,随手万度时,行云流水,自然天造处,闻神见鬼。一件草稿能够成为颜真卿行书中的绝级,成为“天下第二行书”,原因正在于心手此相通,情感与字迹同泻于纸。傅山曾赞其曰:“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与此相反,《刘中使帖》用笔放松自然,全无凝滞,一派湍流激泻、纵横驰骋景象。大历十年,官兵与藩镇军阀田承嗣的叛军作战,叛军部将卢子期被活捉,吴希光投降,闻此消息,颜真卿欣然畅笔写下了此帖。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元丰五年,此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谗致毁、衔冤含屈而谪居黄州越三年,看着寒食时节家家冷灶冰锅、户户炊烟绝缕的萎靡垂丧景象,顿然勾起诗人心中的酸楚凄清、岑寂索寞感味,官场失落,外放偏陋,北望中原,汴水何在。“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这哪里是狂放不羁、内旷外疏的子瞻先生,哪里是才华显露、百无禁忌的东坡居士,生活使然,环境使然。于是愤懑怨诉喷薄倾悬,尺纸之间一泻汪洋,全然没有了章法与规矩,也无暇顾及字体之工拙,笔画粗放跌宕,行距宽窄不一,与之先前清秀闲适、雅正纯粹的书风大相径庭,判然不同。书至“哭涂穷”处,下笔凝滞沉郁,起落无序,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出现,其中的无奈让人怦然心动,卷面的怅然为之千古不散。饱满意绪下,诗情电激雪崩,汹涌澎湃,笔端随之排阖奔突,天马行空,引导其开云见日、渐入佳境,直至超然物外、忘乎所以者,谁也?盖以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笔,即东坡自己亦不知其手所以至也。诗歌能够张扬天地人生,书法何尝不可诠释品行操守,人生愈旷达,诗歌愈灵逸,操守弥高洁,书法弥深湛,灵逸的诗歌未必仅有工稳古奥的负荷,深湛的书法也不全在律则法度的承载。

古人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信矣!尺牍中的精华恰在于这些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的“起草”。石涛也说:“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信矣!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