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诗文>报纸>  “文化名城”崛起

“文化名城”崛起

日期:2010.12.1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副篇名】太原“十一五”建设发展之“文化建设”篇

【作者】 高宏亮

【关键词】文化名城 崛起 太原 十一五 建设 发展 文化建设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01版(要闻)

【中图分类】TJ,F2,K9,DF

【全文】

本报记者 高宏亮

轮到端详这个城市过去5年“文化建设”的时候了。看起来,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过去的5年间,“文化”的旗帜被前所未有地高扬,随之带来的“文化景象”简直具有视觉冲击力———

晋剧《傅山进京》至今演出百余场,几乎荣获了同领域内如中国戏曲学会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中国所有的重要奖项;

晋商文化艺术周领全国之先,“政府埋单,百姓看戏”在创新文化惠民形式的同时也为其赢得了“全国优秀节庆活动十佳”称号,连续3年,受惠群众多达百万;

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力度空前,晋商博物馆、红星文化创意大厦、解放数码影城、横店影城、新影都、奥斯卡影城相继建成,青年宫演艺中心、长风剧场和饮马河戏迷票友舞台陆续改造落成,而太原美术馆、太原博物馆等也将于明年落成;

比巴米扬大佛高53米,比乐山大佛早162年的蒙山大佛修复,投资近3亿元的蒙山景区建成开放;

晋阳古城遗址发掘保护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以上这些是普通民众看得见或是参与过的。不过盘点当然不能仅止于此,最起码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恰恰在这个5年里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2006年8月底,在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上,“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被确定为建设新太原的目标定位之一,正如《山西日报》所评论:“全新定位,切中科学发展之‘脉’……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解放思想、改变认识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开始。那年底,全市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开始举办,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开坛讲演,此后讲座每月一期,持续至今,全市数万人次的领导干部从讲座中汲取了文化养分。现在回望过去,党代会传递出的信息好比是文化建设吹响了号角,而那历史文化讲座的开办倒更像是首次冲锋。

2007年,《太原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城联动,四角支撑,南北呼应,贯通东西”的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布局豁然开朗。以此发端,5年里,《太原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影工作实施意见》等先后出台,文化政策不断完善。2009年3月,“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首次写入太原城市总体规划,将其作为城市定位之一,而此前在我市出台的三次总体规划中,“文化”的内容始终没有进入城市功能定位。

有了先前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的准备,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于2009年9月拉开帷幕。4个月的攻坚克难,让“两业分离”、“三轮驱动”、“四管齐下”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太原经验”叫响全国。2010年初,《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介绍太原改革经验,十几个省市考察团来并学习考察。

而改革成果更是有目共睹———

我市两大主流媒体单位太原日报社和市文广集团,将新闻和经营彻底分开,这使得新闻专业主义更加深入人心,而经营也变得更加富有活力。

改革后文艺院团尤其让人耳目一新。一度“奄奄一息”的市话剧团先后排演了 《疯狂的疯狂》、《饭·局》等话剧,前者演出百场,久演不衰,而后者则一举登上话剧最高殿堂——— 人艺剧场,轰动京城。歌舞团、杂技团、豫剧团的合并,让多种文艺形式融合更加紧密,杂技歌舞秀《我们年轻,我们去追梦》一经亮相,便令人难忘。民营剧团也异军突起,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排演的 《龙兴晋阳》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影迷们受益良多。此番改革组建太原龙城电影集团统筹全市电影产业发展,以新影都为代表的豪华影院登场,吸引大批市民重返久违的影院,2009年我市电影总票房达到3750万元,比2008年的2180万元有了大幅攀升。

过去的5年,甚至不需要详细数据的佐证,也不可否认是太原市民迄今为止对于“文化”二字产生共鸣最多最深的时候。而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璀璨成果为“十一五”文化建设收尾,为“十二五”文化建设启幕,应该也再合适不过了。惟愿这是一个良好的转承。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