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诗文>报纸>  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看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与优势

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看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与优势

日期:2010.11.28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关键词】地方 文化 资源 开发 文化产业 发展前景 优势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1版

【中图分类】S8,G1,F2,B84,DF

【全文】

文化以其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功能,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张添两翼,注入活力,使文化与产业经济、文化与科技进步、文化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之间互融互动互推互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动关系,更具前瞻性和可预见性。文化的软实力,正在演变和彰显为“硬功夫”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地方与区域、区域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互相交叉融合,影响和规定着这场较量的总趋势总方向。站在这个大潮流大背景下,探讨分析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方式与途经,解构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前景,往往会收到提纲挈领以小见大的效果。

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亮点。山西省委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围绕服务和推动全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如火如荼,成效卓著。中共忻州市委领导提出在做大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把忻州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型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忻州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选择。如今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造“两个忻州”、扭住“五个发展”、走好“五条路子”、打好“五个攻坚战”等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软实力,文化产品因其意识形态和商品的二重性,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方面的功能,以无与伦比的魅力和优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硬支撑、硬资源。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一个区域人类生存发展过程的活化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表现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竞争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一个地方一个区域的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实质上也是在探讨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在不断前进的旅途中,如何走下去走得开之重要课题。

从地图上看,古老的九曲黄河从内蒙古高原自西而东行至晋陕蒙交界处,聚然间绕了一个90度的大弯,转为由北向南径直奔泻而来,顺着这条古道南行沿线以东,有一块数千年来被历代政治家、兵家、农家、商家,以至后来的文化学家、工程学家、地质学家、民俗专家、经济学家乃至腰缠万贯的投资家们一直看好甚至垂青不舍的地方,它就是忻州市——从地形上看,这里坡梁连绵沟壑纵横;其行政区划几经变更,现辖14个县市区,185个乡镇,4971个行政村,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2000年由忻州地区改称忻州市。

忻州市拥有很多中国之最、亚洲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早在新石器时期,忻州大地就有人类活动,现存有六处受省级重点保护的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出土过不少珍贵的文物。从黄河古道拐点晋、陕、蒙交界处沿线南行,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黄河两岸山崖刀劈斧裁,急流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它就是著名的被选入中国十大峡谷之一的黄河大峡谷;沿途有亚洲最高的吊桥黄河万家寨铁索桥;有黄河上唯一的住人岛屿娘娘滩;有中国罕见的保德县三趾马化石产地……若从华北平原西行直入山西北中部,第一眼看见的是集自然风光、地质公园、植物生态、佛教文化、古建艺术之大成,享誉世界并被评为“中国十大文化旅游品牌”的五台山。继续西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芦芽山。芦芽山山体峭拔,状似芦芽,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林洞溪瀑步步是景,是保存至今的难得的自然景区。位居两山之间的是苍凉古朴巍峨壮观,誉为九塞之首的雁门关;与雁门关齐名的还有宁武关、偏头关、平型关等著名关隘;有书写了半部中国军事史的外三关长城;有世界奇观国家地质公园万年冰洞,有全国三大天池之一的宁武天池;有世界珍禽褐马鸡的产地和华北落叶松的故乡管涔山;有宁武县大场恐龙的发现地;有亚洲第一壁画繁峙岩山寺壁画,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有华北最大的溶洞禹王洞……

上述遗迹的有机组合,即以五台山、芦芽山、系舟山为代表的名山;以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四大河流和奇村、顿村、大营、汤头四大温泉为代表的秀水;以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平型关为代表的雄关;以万里长城和代县、忻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城,形成忻州大地独具特色的山水关城文化。这些名山、秀水、雄关、古城经过千百年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熔铸而成一种深厚文化现象:山,体现着宽怀包容,和谐友爱;水,体现着开放开拓,务实诚信;关,体现着忠勇坚贞,团结爱国;城,体现着群体意识,价值追求。由此而孕育了忻州大地14个县市区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精神传统,如五台山佛教文化(底蕴在智慧);雁门关边塞军事文化(精髓在融合);芦芽山自然生态文化(内涵在和谐);黄河风情文化(亮点在民歌),折射出多元文化交融荟萃的广博与深厚。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国家级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6处。并有云胜锣鼓、神池月饼加工技艺、神池道情等26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忻州历史上名人辈出,班婕妤、貂蝉、慧远、元好问、海云、白朴、萨都剌、傅山、徐继、谷如镛、徐向前、薄一波、续范亭、贾桂林等历史文化名人,彪炳史册,影响深远。走进忻州大地,佛教文化、边塞文化、黄河文化、古建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忻商文化等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内容丰富,让你目不暇接。忻州还是全国著名的晋商文化之乡、汾源文化之乡,摔跤之乡、剪纸之乡、民歌之乡。一宗宗一件件举国之最,亚洲之宝、世界之巅,奠定了忻州在国内和全世界的知名品牌地位,成为直接推动和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形无形的动力。

社会主义条件下,提出文化生产力、文化市场的战略思路,是我国在文化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由此而实现了文化产品的思想性、意识性与商品性的统一、改革与发展的统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挥地方文化未来发展潜在玄机和魅力,沟通和加强文化与产业间的天然联系以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具有事半功倍的重要战略意义。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体制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文化的资源配制、发展格局,市场主体的多层多元,规定和体现着文化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所以如何使我们的文化更具竞争力,更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文化从事业到产业的延伸,须以资本为纽带。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一方面由于这些区域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原创能力比较低下,提升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每一个区域又都各自具有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所以如何扬长避短,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发展机遇,打造具有自己特色个性的竞争实体,为这样一个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传统文化上占头筹的地方,找到一个能与经济发展相对接,使其经济地位从中游乃至中下游水平提升到一个与其文化地位相呼应和对称的新的平台,进而实现彼此间互融、互助、互促、互动、互补、互进的最佳匹配机制,是全市310万干部群众最为关心和关注的社会话题。

这个话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所触动的人群和层面越广泛越普及。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使占头筹的文化资源与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从不对称转化到对称之轨点上。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部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高不能低”的传统管理模式显然需要改变;从经营过程看,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不断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实力,为客观形势所迫,已是不容回避的选择。从途径和思路上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动员所有在业人员积极参与到这一意义深远的战略行动中来,圆满顺利完成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

●中共忻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如璧

(下转二版)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