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傅山诗文>报纸>  一篇磅礴大气思考深邃之作

一篇磅礴大气思考深邃之作

日期:2008.10.2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副篇名】读《“平遥国际摄影展”文化创新的哲学思考》随感

【关键词】一篇 磅礴 大气 思考 深邃 之作 平遥 国际 摄影展 文化 创新 哲学 思考 随感 傅山 

【内容形式】文本

【媒体类型】电子

【访问范围】太原市图书馆局域网

【附注】文章在本报:第13版(双塔)

【中图分类】P4,DF

【全文】

孙 涛

北京奥运会和相继召开的北京残奥会刚刚完美闭幕,9月19日至25日,平遥古城便迎来了主题是“奥运·大爱”的第八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如何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上,来认识“平遥国际摄影展”?如何从哲学辩析的新层面上,来透视“平遥国际摄影展”?9月16日太原日报的“双塔”版上,所刊出的由中共太原市委副秘书长、太原日报社社长赵国柱先生撰写的长文 《“平遥国际摄影展”文化创新的哲学思考》,就引导着读者,对历时八载、连展八届的“平遥国际摄影展”,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解读。

这是一篇磅礴大气,思考深邃之作。它带给我们的,是阅读过程中受到的启迪,还有启迪过程中带来的思索,或许还可以说,它给我们那些喜欢操笔为文或者因工作需要不得不操笔为文的领导干部们,树立起一个在占有史料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独到见解和观点作为架构,言之有物,认真为文的榜样。

一位河南籍企业家,曾在饭局上对我说过,“文革”时代,他与几个同乡来山西打工想谋饱饭。在晋南某个县有幸被当时的地方政权雇用,天天有了白馍吃,然后将县城大街上连续五个石牌楼,一一拆毁砸烂。说这话时,他那被酒精烧红的脸上充满愧疚,自我反省道:“俺那时是跟上他们犯罪呐!”

“他们”者,自然是指那个县当时主政的官员了。

一个地方的主政官员,对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建设与破坏,被写进历史的教训实在太多了。而平遥古城得以保存完好,是中国那个时代的一个幸运,也是平遥古城的一个幸运。新世纪到来之时,平遥古城未来的发展前景,便也现实地摆在了地方主政官员的面前。2001年的金秋是值得回忆的,那个金秋掀开了古城新的一页。山西省委宣传部以山西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名义,同晋中市人民政府、平遥县人民政府一道创办了首届“平遥国际摄影展”。

这是一个全新的创意。也是一次立足于文化本体上的文化创新。

赵国柱先生在文章中这样说:“文化创新不是泛泛而谈,其产生和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重要条件和现实载体。‘平遥国际摄影展’正是因为有着创新特质的文化资源,在整合本土和全球文化资源时,推陈出新,扬弃转化,赋予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世界精神,从而锻铸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

紧接着,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先介绍了平遥古城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从古城的文化本体上,说明了文化创新后,“一种新型文化形态”能得以诞生的“地利”;又从山西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大形势和大趋势上,说明了文化创新后,“一种新型文化形态”能得以诞生的“天时”;再从“萌芽”、“发展”、“成熟”三个视角,剖析了“一种新型文化形态”能在文化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人和”。至此,“平遥国际摄影展”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出现在平遥古城,它的背景和条件,就全部总结和介绍明白了。

山西是文物大省,与平遥古城一样的“文化本体”太多了。上世纪末,作为大型电视专题片《晋魂》和大型历史文化专题片《晋颂》的主创人员,我曾与摄制组一道,到过不少山西的文物景点和文化遗址,一些地方主政者对文化的冷漠,以及上级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平庸,正是他们守着“文化本体”而不知文化创新的原因。

可以说,《“平遥国际摄影展”文化创新的哲学思考》一文,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任何好文章,都会闪烁出作者的才情和智慧,跃动出作者启动读者一道思考的力量。前者,可以让读者在阅读那些文字时产生激动,而后者,可以让读者在作者的带动下进入绵绵的思索。这一点,作者在开篇的第一章中,就完美地做到了。

在《“平遥国际摄影展”文化创新的哲学思考》一文中,作者结合平遥国际摄影展,从文化创新的三个特征和四种形式上,作了详尽的阐释。可以说,这是作者对文化创新的一次解析,也是一次结合“平遥国际摄影展”的具体实践,由点至面、由个别至一般的对文化创新的理论认识。

作者归结出文化创新的三个特征,即“继承性”、“超越性”和“先进性”。这是“平遥国际摄影展”的个性,它的普遍意义,也存在于任何成功的文化创新实践中。

去年是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中共太原市委、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纪念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办公室”,使纪念活动变成了一次全新的文化创新。清代光绪八年,清末重臣张之洞巡抚山西时,首次官祭傅山,将傅山请入书院,供于庙堂,确定了傅山一代文宗的地位。辛亥革命成功后,阎锡山主政山西,第二次官祭傅山,建傅公祠,为印证辛亥革命胜利而宣扬傅山的反清思想。去年的官祭傅山,如何做到继承前人而又超越前人,使其达到先进性,分明成了这次文化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确立傅山一代文宗的地位不动摇,这是继承。将傅山定位于中原文化的守护者和三晋文脉的传承人,用中国“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理念,解释傅山与康熙皇帝的关系,则是对历史上第二次官祭傅山的文化大超越。太原在纪念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中,借用赵国柱的观点,那便是傅山文化由此升华而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由此可见,“平遥国际摄影展”最终能演变成“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其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上述三个特征,在其他地区的所有文化创新活动中,也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

作者归结出文化创新的四种表现形式,即“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传播内容和手段创新”与“人的素质创新”。同样,这既是“平遥国际摄影展”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所有立志于文化创新的地方主政者、所有立志于文化创新的仁人志士们,值得借鉴的内容。

平遥古城是一个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遗存,是一个阅尽人间沧桑的文化符号。而摄影,则是一种现代化的艺术。它的生成年代虽然短暂,却因了科技的迅速发展,成了最可以直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又可以让大众观赏和直接参与的艺术。一个古老的文化符号,和一种最现代化的艺术门类,它们能互相融合吗?历经八年,当初创意者们的聪明和实践者们的智慧,已为不争的事实所证明;同样,历经八年,靠着调查研究和结合实际的思索,赵国柱在《“平遥国际摄影展”文化创新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总结出“平遥国际摄影展”文化创新的四种表现形式,十分贴切地揭示了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的文化本质。

对于多解的文化创新这道方程式而言,赵国柱在其文章中所言的“三个特征”和“四种表现形式”,分明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分解式。

调查研究永远是理论文章的写作基础。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方可定论。文化的创新,对平遥古城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赵国柱用调查研究的大量事实为证。

平遥古城的第三产业和现代化的服务业,经过历届“平遥国际摄影展”得到了提升;当平遥古城和“平遥国际摄影展”融合成一个全新的文化品牌之后,古城便有了一种 “强力引擎”,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动力。作者提到了旅游人数和门票收入数字的变化;提到了投资和受益的宏观现状;提到了在古城的保护和治理中,当地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变化;还提到了古城原住民在“新型文化形态”的生成发展中,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长。

于是,作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深入研究、认真实践文化创新这一时代课题,有助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有助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这是无可争辩的结论。难道不是这样吗?

读赵国柱先生这篇佳作,我想到了有关理论文章的文风。

写理论文章,说理最忌讳空洞,思辩莫变成诡辩。流于空洞者,道理再好也不合实际,落入诡辩者,立论再高也让人摇头。理论文章的色彩,在于和社会先进潮流的融合,思辩言辞的力度,在于同民众切身利益的结合。在2007年时,基于太原日报理论版上常有空洞无味的理论文章刊出,我曾对其有过不恭的批评。那类稿件除作者评定什么职称时,可作为一点成绩填入申报表格外,于广大读者而言,又有什么阅读的兴趣和意义呢?这种批评虽然 “恶毒”,我却一点也没有 “歹意”。可喜的是,在2008年太原日报的改革中,理论版进行了改革创新。更可喜的是,赵国柱先生身为社长,率先垂范,写出了《“平遥国际摄影展”文化创新的哲学思考》这种有思想、有见地的理论文章。

在党报也必将进入市场的新形势下,如何能使我们的主流媒体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由上而下地提高报社所有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一个关键。我们的报纸永远不能缺失了有分量、有见地、受读者欢迎、给读者启迪的理论文章。刊出由报社领导撰写的《“平遥国际摄影展”文化创新的哲学思考》这样的理论文章,对纠正我们的文风,拓展我们的理论园地,倡导我们的从业人员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显示了榜样的力量。

兴之所至,随记感想五则,就教于赵国柱先生和读者朋友们。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